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公共外交季刊文章
檀有志: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1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檀有志  阅读:44

内容提要】中共十八大以来,蓬勃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些新态势已初露端倪。在“互联网+”时代里,各种传统精华有望通过“互联网+X”模式推陈出新,丰富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从大数据的视阈来看,合理运用大数据这件利器,能使中国公共外交在网络平台上的运作平添新特质。在全球治理背景下,身为网络大国的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就要积极倡导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新主张。依托国家发展大平台,中国网络外交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今天,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在历届党代会报告这种纲领性文件中尚属首次提出,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走高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而做出的一大战略选择。在波谲云诡、潜流暗涌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借由公共外交这一“外表柔软,内心强大”的外交新形式,能够向目标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宣传外交政策,交流思想、传播国家观念,引导舆论、塑造国际形象,对中国海外权益拓展维护具有极大效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呈现出一派繁荣的良好局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外交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一些发展新态势也已初露端倪。




“互联网+”时代里公共外交新内涵

作为一种初始诞生于军事需要而日趋平民化的新兴载体,互联网具有开放、即时、互动、多元、高分散、低成本等诸多传统媒介难以达到的优势。不仅如此,实时、迅捷和高速扩张的网络传输还具有3“F”能力,即更远(farther)、更快(faster)和更少中间人(few intermediaries),这也使得政府试图对信息进行垄断或控制愈加力不从心,极大地降低了广大公众踊跃参与对外交流的门槛与成本。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突破35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47%。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此情势下,互联网早已不止是一个海量的信息平台,更是一个广阔的外交阵地。互动无限、联通世界的互联网与生俱来的诸多特性使其在短短数十年间即成为表达意见、构建认同、塑造形象的有效工具和无形桥梁,这也促使网络外交成为各国施展公共外交,赢取外国民众、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新的重要路径。

自1994年首次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面连接以来,中国已从互联网软硬件引进者、初级使用者逐步成长为全球互联网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互联网也在中国对外交流交往中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网络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作为世博会史上的一大创举,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了“网上世博会”,采用三维虚拟技术第一次将世博会实景搬到网上,不仅打造出一个访问者与实体世博会互动体验的虚拟平台,而且让全球网民足不出户即可远程参与上海世博会。整个世博会期间,“网上世博会累计入‘园’参观者为8234万人次,页读数(PV)累计超过8.73亿”。“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会舞台上无时不在上演中外交融、各具风情的“外交剧目”,其公共外交效果不言而喻。中国外交部于2011年4月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微博之后,又于2014年8月在腾讯微信平台上开通了“外交小灵通”官方公众号,秉持“人不分内外,事无惧大小,有心则灵,有情则通”的理念,以丰富灵动的多媒体形式与中外“粉丝”展开亲密互动,阐释中国外交、传递中国声音、讲解中国故事、型塑中国形象。

2015年3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意味着推进“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正加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在“互联网+”时代里,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专业化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产业升级,从而营造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这无疑为公共外交事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国网络外交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历史积淀与人文底蕴,戏曲、武术、饮食、建筑等饱含中国元素的传统精华,都有望通过“互联网+X”的模式推陈出新,立体式展现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极大充实和深化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内涵。




大数据视阈中网络外交新特质

21世纪的头十年中,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升级换代相伴而来的是,全球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之势。仅2009年全球数据量就比2008年增加了62%,而2010年则又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50%,海量数据早已渗透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大数据”已然成为国际竞技场中“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获取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力挖掘海量数据信息所承载的重要价值,可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提供服务。较之传统数据,大数据在数据规模、数据结构、数据模式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大数据一般具有海量化(volume big)、多样化(variable type)、快速化(velocity fast)以及低价值密度化(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等四“化”特质。技术的进步赋予人们在更多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的能力,大数据因此成为一种可供挖掘的宝贵资源,可以不同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进而更有效地解决各类问题。

在大数据的视阈中考察,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水平走高,网络外交也具有了可挖掘出更大效用潜能的空间。在“数据即权力”的新形势下,积极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能够切实提升中国网络外交的整体效用。由于网络外交涉及的主体多元、客体分散、载体丰富、内容广泛,大数据可为网络外交议程设置提供更为系统的信息支撑,能对目标受众分类推送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能对网络外交的实际效果提供更为灵敏的反馈,还能通过对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来适时提供网络外交走势的基本预判与方案调整。由是观之,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巨大潜在价值,积极把大数据思维应用到网络外交领域,必将从顶层设计、战略布局、方案实施、效果监测、政策调整等多个环节助力公共外交工作的质量提升。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后的中国主动经营周边外交方略、垂范践行负责任大国国际担当所做出的努力。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这一涵盖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文化、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型跨区域战略构想,覆盖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辐射面极广。在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网络外交实践中,大数据对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生态培育的优势一目了然:诸如不同语言、人种、宗教、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地区的国情政策、民俗风情、公众舆论、对华偏好等重要资讯,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这不仅可以使网络外交的政策制定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还可以使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整改更具有可信性和合理性。把握稍纵即逝的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将大数据这件新利器运用于中国公共外交,通过网络外交来大力推动由“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向“Made with China(与中国一起创造)”的国家形象转型和国家品牌建设,有助于延续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跨越式发展强劲势头,全面为“中国梦圆”提速,而这也是崛起的中国有意愿更有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球治理背景下网络空间新主张

当前诸多超越地理界限、攸关人类存亡的全球性问题大量涌现,使得自二战结束以来诞生的各种国际规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全球治理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2015年10月12日至201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两次围绕全球治理进行集体学习,足见中国高层对这一紧迫问题的重视,向外界发出的信号分外强烈,即:当前全球治理遭遇低潮期,中国将迎难而上逆风前行,要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外交工作大局,在全球治理领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其触发的公共外交效应广泛而深远。

互联网无疑可算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科技史学家的研究发现,其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已全面超越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等技术革命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社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乃是一个物质与虚拟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衔接的全新场域,大到国家金融、军事、交通、能源系统,小到个人电子邮件、银行账户、网上交易系统,都属于网络空间的范畴。这一有别于陆、海、空、天的“第五疆域”同时兼具经济联系的纽带、文化传播的媒介、社会运行管理的方式以及国家竞争力比拼的战场等诸多超出互联网本身的特殊意义,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一块新高地。然而无论从法律、政策还是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仍处于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乱局,国际无政府状态扰是当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整体状况的最真实写照。有鉴于此,对网络空间进行全球治理成为一种普遍诉求,身为举足轻重的网络大国之一的中国自然责无旁贷。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亲任组长,展现了中国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上的国家意志。2015年12月16日,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郑重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并指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各国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使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开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网络治理体系”。2016年12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这是中国首次发布关于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既为中国的网络空间安全事业建设导航指路,也为中国对外开展网络空间安全合作点明方向。这一系列“组合拳”,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深度关切,彰显着中国网络外交顺应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情势倡导的新主张。

综而言之,自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网络外交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发挥出柔软而不柔弱的公共外交效用,不断扩充着中国的“朋友圈”。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中国网络外交依托新时期国家战略构想大平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乘着大数据技术的东风,顺着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网络外交在未来中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原题: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公共外交

作者:檀有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兼外交学系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春季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