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献礼“一带一路”峰会 察哈尔学会专家畅谈“一带一路”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4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19

编者按】从2013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开始,“一带一路”倡议经过3年多的发展,20175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终于在北京召开,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领导人圆桌峰会等活动,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致力于多边外交、继续推动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一向关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为此在多个不同场合建言献策,学会研究团队的众多专家学者也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研究分析,今特摘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评论和观点,以飨读者,并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献礼!



 

韩方明:应以国际协商民主完善“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指出,文化的理解,是国际合作长期稳定向好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在当代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发展中,这一重要论断实际上形成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普遍共识与共同价值观。正因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鉴共荣”,才更容易形成跨文化传播、交流、理解、互信的基础,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反而成为互鉴共荣的资源,使不同的文明都能保有传统底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谓“文明的冲突”可以通过“和”来最大程度地予以化解,而由“和文化”主导的国际合作又能够真正形成共赢范式的“命运共同体”。

韩方明主席表示,各相关国家通过峰会平台,以国际协商民主推动政府间的合作对话,可将效能扩展到“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的层面上,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整合“一带一路”文明圈的有利资源,不断消解风险,增进政治互信,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全方位深度合作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文化本质使然,是国际协商民主的核心价值。

 

周文重:“一带一路”是中国版全球化的一个设想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原副部长、原驻美大使周文重指出,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可以携手各国共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合作项目,改革和再造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完善金融货币制度,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框架。周文重大使强调,中国在落实一带一路具体项目时,必须高度重视相关制度规则的建立或完善,并应结合一带一路的实际,推动建立全球投资保障和仲裁机制,对我国沿路沿线项目提供系统的制度性保障。从微观层次不同领域的制度规则建设与完善着手抓起,必将循序渐进地形成宏观效应,促进总体国际秩序沿着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改善与再造。

 

于洪君:一带一路是打造命运与共的人类共同体一个最现实的途径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接受程度越来越广泛。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时代发展前景的新认识、新判断,同时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正在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提供的一个最好的公共场所。一带一路是打造命运与共的人类共同体一个最现实的途径,展现了中国智慧。

于洪君委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进程中来,一带一路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全球参与的伟大行动,它的成果不仅要惠及中国,也要惠及到所有参与到这个伟大事业中来的各国人民,惠及整个人类社会。一带一路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实现一带一路,要靠一代人,甚至要靠几代人去努力。所以要充分估计到一带一路前景是光明的,风险、挑战、压力也是巨大的。

 

赵可金:尽快打造一带一路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介绍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清华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率先行动,制定了第一份全球化战略,不仅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而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也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赵可金教授指出,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的倡议,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着力打造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中国高校探索了新路。

 



王义桅:中国经验塑世界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之势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指出,“一带一路”将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从“中国向世界(主要是发达世界)开放”到“世界(尤其是沿线国家)向我开放”转变,推动了世界的开放,尤其是南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王义桅教授认为,“一带一路”正在倒逼沿线国家的改革和国际体系变革。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日益流行于世,这些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很大程度上将避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弯路,塑世界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之势。

 

贺文萍:一带一路的自然扩大充分体现出中非合作的包容和开放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贺文萍指出,中非合作如同是已经行驶了2000多公里的列车,早就跑在前面了,但是“一带一路”则像是停在车站、正蓄势待发的速度更快的列车。现在是要给中非合作列车加速和升级转型。贺文萍表示,中国有很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只是推动非洲发展的一个车轮,它必须有另外一个车轮,也就是非洲的工业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一带一路”对非洲经济的这两个车轮的推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非洲也希望借此实现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这一中国倡议的自然扩大,充分体现出它的包容和开放,这是“一带一路”的精神。

 

范磊:“一带一路”在2.0时代将更有担当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山东省社会稳定研究中心研究员范磊认为,“一带一路”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在真正跨入更加开放、包容以及复合性的2.0时代。2.0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具备全球性、开放性、包容性、复合性这四大新属性,并为世界带来治理模式、制度观念、供给内容三大创新。赵磊表示,互联互通的蓬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治理的新时代,中国也正在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由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倡议将随着全球治理实践的深化和拓展在其作为一项发展倡议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地成为人类社会均衡、可持续、复合型发展的重要选项,为世界的共同发展与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的优化方案和航向引领。

 

黄日涵: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增进相互理解和交流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黄日涵表示,习近平主席讲到要构建硬实力,同时也要构建中国的软实力。目前中国正努力跟“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比如留学计划,提供相应的访问留学项目来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中国还可以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使得民心相通更加便捷,而包括医疗、科技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也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

在如何讲中国故事方面,黄日涵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有丰富多彩的素材,还要充分运用国际媒体。他指出,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重任,不同的区域,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讲,不同的地方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特色。

此外,黄日涵还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双方共享的过程。他表示,“联通”的概念,就是要实现一个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包括文化领域的合作,都是要实现多方位的相互联通。


 

赵明昊:中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有可为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赵明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有赖于更有效地处理大国战略博弈等难题,这必然包括如何应对美国。美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攸关方,中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大有可为。赵明昊强调,中国方面需要继续与特朗普政府进行政策沟通,提升其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意愿。此外,要注重加大与美国商会、相关美国企业等民间力量的沟通,探索在巴基斯坦等国开展非官方的、市场化的中美“第三方合作”,为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更便利的“接口”。


(文/察哈尔学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顾心阳、毛晓林、秦天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