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公共外交季刊文章
王义桅: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4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王义桅  阅读:159

引言:大国崛起须站在巨人肩膀上。欧洲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终点站,更拥有政策、贸易、设施、资金、人心等“五通”国际话语权,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不二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欧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争取欧洲的支持具有全球意义。欧洲的例子说明,必须有针对性地克服“一带一路”认识风险,切实有效回答其关切。


如何克服认知风险?必须确立这样的认识,即丝路是欧亚国家的共同记忆,“一带一路”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共商共建丝路,达到共担风险、共襄盛举的目标,为此要更有效地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




古人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丝路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重点,需要长期经营、精心策划、妥善运筹,其中“民心向通”尤为关键。古老的丝绸之路将沿途各国变成了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丝路公共外交就是要努力把中国的发展与沿途各国的发展对接起来,把中国梦与沿途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对接起来,让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益。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是中国外交新政,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的产能过剩、立足中国全面开放战略,而且以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新的比较优势开创欧亚大陆一体化,这是首先要向国际社会阐明的。其次,丝路沿途国家及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怎么看,也是丝路公共外交的工作重点。


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对象

其一,针对丝绸之路本身的公共外交——文明共同体。20146月笔者在乌鲁木齐参加国新办举办的“共建、共享、共赢、共荣丝绸之路经济带” 会议。与会国际嘉宾对中方的丝路战略说连连发问:何谓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哪些国家?中国想干吗?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和风险?如何与已有的地区架构兼容?欧美冷眼旁观,俄罗斯冷嘲热讽,中亚满腹狐疑,南亚一头雾水……这是会议开幕第一天的普遍反应。经过中国官员、学者连番解释,第二天气氛总算和谐许多。这提醒我们,“一带一路”不宜称为“战略”,更好的说法是“倡议”,要慎谈战略,多讲文明及包容性发展,其核心是丝路复兴,要旨在于开创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共同体。


其二,针对域外国家的公共外交——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是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艰苦努力才能建成的伟大事业,如何处理好与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及全球化关系?换言之,“一带一路”如何与地区已有合作架构及国际体系实现共融、共通,实现域外国家与域内国家的共享、共赢?这是丝路公共外交必须回答好的大问题,也是丝路精神的开放、包容原则如何打造域内、域外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其三,针对域内国家的公共外交——命运共同体。丝绸之路是和平、贸易、文化交流之路。发展“一带一路”面临海上安全风险、国家猜忌以及宗教三股等势力挑战,如何确保安全地发展与发展的安全?这就要将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外延。“一带一路”切实回答中国崛起后给世界带来什么—发展的机遇与安全的责任。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中仅有的非美国盟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海外盟友与军事基地,只能通过租赁、特许经营权、合建港口等方式解决海上通道安全及未来航母补给站等问题。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可持续安全观的极好展示。同时,基础设施投资都是战略性、长期性的,有赖于沿途国家的政局稳定、对华关系稳定,要防止可能的颜色革命干扰和对华挑拨。因此,丝路相关国家,包括沿途及利益攸关方,在实现各自国内良治、善治基础上,共同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确保丝路的和平稳定,必须以同甘共苦精神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


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内涵

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是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内涵。


传播丝路文化,关键挑战是将对传统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当代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将对当代丝路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转化为对现实 “一带一路”的兴趣与热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完全适用于丝路文化。尤其针对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猜忌、疑惑,要以丝路文化的魅力有效化解,将丝路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通性挖掘出来,通过丝路文化的复兴推动其他文化的复兴和人类文化的繁荣。


讲好丝路故事已经成为丝路公共外交的重点努力方向。需要丝路国家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借鉴人类丝路文明研究成果,讲清楚丝路故事背后的制度根源与文化基因,将其转化为“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新型治理体系与发展模式,实现丝路安全、发展、治理的三位一体。用好大数据,以宏大叙事讲清楚丝路所推动的文明转型—5000年来首次实现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地区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以及这三种转型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与国际主流媒体、出版社合作,提供影视、文学作品,将这种宏大叙事变成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电影大奖、网络游戏等产品。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讲好中国故事,要超越“中国”,超越“故事”,超越“讲”,关注他人,关注时代,关注世界。首先是超越“讲”。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首先要听—听听沿线国家的需要、期待,然后探讨如何满足这些需要、期待,表明“一带一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可改变全球化更多有利于海洋国家、沿海地区的局面,倡导包容性全球化;同时,强调“一带一路”作为合作倡议与国际公共产品对世界的贡献—世界上有9亿人没有用上电,而“一带一路”推动电网的互联互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比睚眦必报,急于辩驳“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其效果要好得多。其次要超越“中国”。“一带一路”故事应少强调中国—“丝绸之路”概念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少强调张骞、郑和,而要强调古丝绸之路是各国共同打通、维护的,共商、共建、共享21世纪丝绸之路,达到共同发展、共襄盛举的目标。第三要超越“故事”。“一带一路”故事可以放在国际层面讲,体现对联合国后发展议程的贡献,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的前期贡献,表明“一带一路”激发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推动梦想成真。“一带一路”的合法性要多从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治理角度阐释,体现其帮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及后发展议程的贡献。再比如,北斗导航系统2020年将实现全球覆盖,不像GPS那样依赖网络,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远程教育,扫除文盲,脱贫致富。换句话说,讲好 “一带一路”故事,要多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尤其是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引领21世纪国际社会价值导向。正如亚投行创立之初强调“green, lean, clean”原则,“一带一路” 要强调绿色丝绸之路,尊重国际规范,体现21世纪价值观。一句话,从“我的”转化为“我们的”,才是“一带一路”传播之道。


阐明丝路故事背后的丝路精神,是丝路公共外交新的努力方向。必须讲清楚丝路成功故事背后的价值根源及其普适性,向国际社会广为传播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和平合作,就是通过坦诚对话、深入沟通进行平等交流,不断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在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中,应坚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互学互鉴,就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互利共赢,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丝路精神中,和平合作是前提,开放包容是根本,互学互鉴是手段,互利共赢是目的。丝路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并且与时俱进地推动全球化新时代人类共同精神的形成。


丝路公共外交三步曲

丝路公共外交的精髓在于发掘、传播、阐释好21世纪丝路文明,把握好复兴、包容、创新三步曲。


第一步是复兴。亚欧大陆被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誉为“世界岛”。“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塑造“欧亚人”共同身份,让欧亚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亚欧大陆本是世界文明中心,至少在埃及文明衰落之后如此。东西方两大文明经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直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切断丝绸之路(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才被迫走向海洋,而欧洲走向海洋也得益于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经过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丝绸之路衰落,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国崛起,西方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欧洲衰落,虽经欧洲一体化而无法根本上挽回颓势。如今,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机遇,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复兴。欧盟的互联互通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以政策、贸易、交通、货币、民心这“五通”对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这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并辐射至非洲大陆,推动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第二步是包容。“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相关国家发展、安全与治理的三位一体—在国内有效治理基础上实现丝路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安全,实现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穆斯林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基督教文明等丝路沿途文明的复兴、转型与创新,共塑新丝路文明。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造成贫富差距。“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开启全球化新时代文明包容互鉴的新篇章。


第三步是创新。“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大陆贸易通道,也是欧亚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在全球化时代继承了古老贸易与文明通道,更开启陆上全球化以对冲海上全球化风险,开启文明交流互鉴以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并开启人类可持续发展新文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开创了有别于西方列强走向海洋的扩张、冲突、殖民的旧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全球化的风险,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正如“一带一路”白皮书所言,“‘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带一路” 既有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又有大国崛起话语权和比较优势的战略规划,还肩负中国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担当。世界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落后的全球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就是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一带一路” 是新的长征,是中国在沿途国家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将拓展与深化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营造、中国规划的能力与信誉,提升中国威望。“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也肩负者开创共同现代化与包容性全球化的世界使命。丝路公共外交的要旨就在于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共铸世界梦。


欧洲的例子表明,“一带一路”要做到“知行合一”,应至始至终坚持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着眼于民心相通,重视公共外交工作。“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可称为“丝路公共外交”。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是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内涵;针对丝绸之路本身的公共外交—文明共同体,针对域外国家的公共外交—利益共同体,针对域内国家的公共外交—命运共同体,是丝路公共外交的三大目标;丝路公共外交的精髓在于发掘、传播、阐释好21世纪的丝路文明,把握好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作者:王义桅,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夏季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