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竞争中互助,曲折中前行——察哈尔学会“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圆桌会议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2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  阅读:70




9月22日,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第57期圆桌会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秘书处会议室举办。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国际传播委员会副秘书长、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新利担任主持。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29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开启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大门。45年来,中日友好的道路并不平坦,两国携手前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今年7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汉堡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指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关系着两国人民福祉,对亚洲和世界也具有重要影响。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双方应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精神,排除干扰,推动两国关系朝着正确方向改善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察哈尔学会邀请到了众多外交与国际关系、中日关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回首过去,思考中日关系的曲折前行之路


会议伊始,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王冲回顾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交往史上的一些大事件与转折点。如邓小平访日时期的初步接触,80年代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时的深入交流,小泉担任首相后的政冷经热,撞船事件后中日关系的逐步恶化。王冲通过分析总结出了迄今为止中日关系的四个特点:战略态势仍为竞争关系、美日同盟依然牢固、中日均面临民族主义抬头的压力、中日互疑不断增加。“在官方不方便高调接触的情况下,鼓励或默认民间的交流;在战略上应把日本当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从合作角度看,推进中日自贸区的建设,进而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甚至,筹划在不远的将来,中日韩加东盟的合作模式。。”王冲用自己对中日关系发展的三点建议总结了自己的发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姜跃春指出,45年来中日关系虽然历经碰撞与阻碍,但仍能在曲折中前行。其中中日两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中日两国关系“斗而不破”的现实性因素。此外,他还谈到了中日关系维持相对稳定的历史性因素。他认为是中国人史观中的相对包容与全局观念维持了中日平稳发展的趋势。“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变化增进了日本的危机感,两国未来的总体走向应是合作、竞争、不断碰撞。”姜跃春总结道。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张国斌以法德关系为例来分析中日关系。“抱着仇恨的历史观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与合作。”张国斌认为我们应多宣传真实的历史,中日双方应抱着和平的心态,撇开不愉快的经历向前发展。反观当下,部分媒体和影视作品中对中日关系常常做出不真实的报道,这会给两国关系带来一些伤害。

 

            聚焦当下,怎样看待如今的中日关系?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时殷弘从战略角度总结了当下的中日关系。“到今天为止,中日关系在对抗中有所改善,北京和东京大体上仍然是在四点共识的轨道上。两国政府都不愿意回到以巨大的代价和非同小可的尴尬并存的、几乎全面的对抗僵局。”他指出中日双方仍处于限制中合作、加强军事建设的双轨模式中,但双方关系在未来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改善趋势。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刘庆彬从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分析了当下的中日关系:“日本并不是铁板一块,日本的政权更替其实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到2008年又出现了,那么下一次政权更替会出现在什么时候?下一次的政权更替又会给中日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巨大影响?。”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日本国内政局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对中日关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认识如今的中日关系,需要对当下日本国内的政治局面有着整体的把握。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讲师徐庆超在对当前中日关系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中日未来的发展需要一些方向性引导与思考;中日双方应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中方应保持平常心,正确认识当前的中日关系。”她认为中日关系有着一定韧性,之后应共同致力于经济层面的合作。

            

展望未来,多元沟通引领双边发展


谈到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徐启新提出了四点看法:第一,在安倍任期内,由于其对历史的态度没有转变,中日关系也不会得到明显改善。第二,中方应从理想主义回归现实层面上来,着眼于民间渠道,在日本培养年轻的亲华势力。第三,双方应恢复高层往来,多搞一些纪念活动。第四,中方应正确认识日本,不应轻易强调军国主义复活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奇芳从机制层面展望了中日未来合作的趋势。她指出日本对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新倡议虽在战略上持怀疑态度,但功能上也参与合作。日本合作的动力主要还是来源于财界的功能性作用。虽然双轨模式不会改变,但中方应抓住机会形成新的雁形模式,促成可能性更大的中日韩合作,从而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文竹总结了中日关系未来的积极因素与不确定因素。她指出特朗普上台后美日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日本需要重新定位日美、中日等多组双边关系。中国要正视中日战略对抗的长期性与结构性并进行风险管控,降低冲突的烈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刘成从和平学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未来走向。刘成提出应通过中日间的城市对话等渠道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减轻双方的互恶情绪。他认为要达到中日友好的目的,就应当做有利于中日关系的事。正如他所讲:“历史的遗产就放在那儿都能看得见,怎么去利用它是关键。你利用得不好,会加大仇恨,如果做得好,就可以变成一个和平的动力。


专家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们就中日关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最后,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提出,中日双方应正视历史,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日民间外交由来已久,不论是早期的“以民促官”还是时下的“北京-东京论坛”等对话渠道,均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察哈尔学会作为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等方式为中日关系提供了民间智力支持。在中日关系愈发重要的今天,学会将继续关注两国关系走向,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地区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