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徐庆超:冰上丝路:开辟未来的蓝色经济通道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庆超  阅读:241


近年来,冰雪加速融化已将北极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发展成为多维的全球概念。去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其中的一条就是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同年7月,中俄就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达成共识。今年1月,《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展示了我国扩大北极参与的政策空间。这些涉及北极国际合作的重大倡议和举措,加之北欧国家和俄罗斯与我国开展战略对接合作的推进,使“我国如何在北极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将北极地区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
北极形势呈现出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各国北极战略更新与落实行动齐头并进。北极国家于2010年前后各自完成了新一轮北极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更新,并同步开展行动予以落实。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特别是沿北极航道设计了150多个开发项目,安排了巨额资金,广邀各国参与开发,并力图恢复苏联时期的北极军力部署。美国以引领北极治理为抓手,借担任北极理事会主席的机会先后发起了“北极全球领导力”大会和北极科学部长会议,主导了北冰洋公海渔业谈判并成功缔结了协议。加拿大将气候和环境作为北极政策支柱,计划在未来5年投资1900万加元开展北极研究。北欧国家和欧盟将其政策重点聚焦在参与国际治理、加强北极科研、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和保护北极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开展北极经济开发则较为务实谨慎。
 
  北极国家内部合作有所加强,北极规则制定提速。北极八国继续通过其把持的北极理事会,制定北极规则、构建北极秩序的脚步显著加快。继《北极海空搜救合作协定》和《北极海洋油污预防与反应合作协定》后,《加强北极科研合作协定》又于2017年签署,预计2018年中生效。2017年结束谈判的《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是北极外交和治理机制建设方面的又一重要进展。虽然北极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们在北极问题上仍保持一致对外,能够把控北极安全稳定和治理秩序的大局。在北极,乌克兰、叙利亚这类问题没有对西方与俄罗斯的合作产生大的影响。美俄在北极理事会和北冰洋公海渔业谈判中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合作关系。
 
  域外国家对北极跨区域问题参与和协调加强。随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在北极日益突出,北极国家对域外国家的倚重逐渐增加。《巴黎协定》达成后,北极国家尤其看重非北极国家落实该协定的具体措施及对北极的影响。科研领域,北极国家希望借助域外国家的科研资源开展更多高投入和长期性的观测和研究工作。域外观察员国受北极理事会邀请参加海洋监控、候鸟保护、黑炭排放、可持续发展、北极通讯、土著人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欧盟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域外国家参与北冰洋公海渔业谈判,成为北极相关治理机制中掌握决策权的原始成员,这是北极治理结构变化的重要进展。丹麦格陵兰和加拿大均在积极邀请域外国家赴其北极地区新建科学考察站或参与科研合作项目。此外,非北极国家之间的协调也有所加强。除波兰每隔两年主持召开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会议外,观察员国已经建立起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定期会晤并开展与会议主席集体对话的惯例。此外,中日韩三国已举办了两轮北极事务高级别对话,第三轮将在中国举行。
 
  北极国家纷纷争取域外国家的投资和合作。北极快速变化为北极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机遇,国际社会,特别是北极国家对北极能源、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等开发寄予厚望,纷纷抓住机会与域外国家开展合作。俄罗斯大力推动北极能源与航道开发,地处北极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按期完工,成为多国合作开发北极能源和北极航道的经典案例。北欧和环波罗的海国家正在谋划建设连接挪威、芬兰和爱沙尼亚的铁路和海底隧道,进而连接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航道。芬兰提出共建北极海底光缆,正积极组织各国专家开展论证。
 
  为抓住北极展现的经济机遇,推动北极经济开发,2014年北极理事会成立了北极经济理事会。然而,北极开发困难重重,自然条件严峻,开发成本高昂,基础设施薄弱,加之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不振,北极国家开发资金不足,动力不济,北极经济理事会也因其成员限于北极国家企业等因素,成立多年来效果不彰。北极国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较具经济实力的域外国家,中日韩印等亚洲国家成为主要争取对象。北极经济理事会也开始改革,力求摈弃企业国别限制,扩大成员范围。俄罗斯、挪威、芬兰、冰岛等对争取域外国家参与北极经济合作尤其积极,不断召集各类会议,着重对接各方利益诉求,推动经济务实合作。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刘惠荣: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立场
 
  2018年1月26日,期盼已久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布。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白皮书形式宣示对北极事务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向国际社会表明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立场、政策和责任担当。白皮书的发布,在中国的北极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白皮书将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确定为“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维护各国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从认识到保护、利用和参与治理北极,这四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轨迹,更体现了这一政策立场的内在逻辑联系。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定位取决于中国与北极的关系,关系的确定归因于地缘联系、国际法依据,以及经济贸易联系。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
 
  广袤的北极大陆和岛屿的领土主权分属于北极八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等国际条约和一般国际法规定,北冰洋海域相关海洋权益由沿岸国和各国分享。沿岸国拥有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管辖海域。北冰洋中还有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尽管北极国家之间仍存在领土、海洋划界、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北极航道等纷争,但彼此之间的纷争并未打乱他们北极主人身份的共识。2008年5月,北冰洋沿岸五国外交部长签署的《伊卢利萨特宣言》,声明五国由于拥有在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因而在解决北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具有“特别的”地位。此外,宣言接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他们确定外大陆架划界、海洋环境保护、冰封区域、自由航行权、海洋科学研究和其他对海洋的使用等领域的国际法依据。
 
  北极事务具有层叠交错的复杂系统特征,北极治理包括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白皮书宣示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秉持的“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基本原则,以及坚持科研先导,强调保护环境,主张合理利用,倡导依法治理和国际合作,并致力于维护和平、安全、稳定的北极秩序等主要政策主张。这种积极和自信、有理有据的政策宣示,对外旨在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对中国的北极事业将起到规范、指引的功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
稳步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国际合作
 
  经济合作。作为重要的新兴大国,中国以重要市场的身份与北极经济相联系。中国所具备的市场消费能力、海外投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海上航运能力已日益成为中国与北极国家开展经济往来,共同开发北极,实现北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未来围绕着北极航道将形成新的经济带,俄罗斯、挪威、冰岛等航线沿岸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给中国的投资者带来新的机会。中国与北极国家在资源利用领域的利益体现在资源采购、资源开发、资源和能源运输等方面。北欧国家、俄罗斯增加对中国的资源出口可改善其经济结构和提升发展水平。中国也是北极渔业和北极旅游的重要市场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促进北欧国家与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的多边合作。
 
  战略对接。为了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极国家纷纷出台发展战略,其北极战略重心主要集中于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应对、主权安全、航道开发和原住民保护等问题上,例如挪威的“高北战略”和俄罗斯的《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因为北极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大规模的利用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完成必要的能源投资,加强运输网络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中国在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遵循的是“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中国将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俄罗斯等有意愿的国家共同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中俄两国元首还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芬两国建立了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将其作为是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补充。
 
  科技先行。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家开展了多学科科学考察,掌握北极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和科学数据,促进了与北极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意愿,为科学地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奠定了知识基础。“冰上丝绸之路”既需要北极经济发展路线图,还需要绿色技术的进步图。北极技术创新的重点应放在解决气候变化、资源、环境问题上,更好地服务于北极治理和北极可持续发展。围绕通信、破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对于提升人类在北极未来活动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技术装备大国,中国政府鼓励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的极地技术装备,在参与北极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技术标准、环境保护能力,以及创新要素。
 
  协同发展。“冰上丝绸之路”所在的北极地区之特殊性迫使人类思考发展“绿色经济”的机会。中国政府白皮书特别提及清洁能源和极地低碳旅游。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北极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探索地热、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和利用,实现低碳发展。积极倡导北极的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负责任旅游。中国政府和企业致力于除了地面的数字技术的国际合作外,太空数字和海底光缆建设也是中国参与北极技术应用国际合作的重点。北极地区生活着400万居民,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保证以包容式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福祉,应当是“冰上丝绸之路”不可回避的任务。中国倡导的“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消弭数字鸿沟。有助于满足北极当地社会发展教育、健康、语言和文化之需要。
 

  加强环保。北极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极低,一旦被破坏后果十分严重,而且北极区域内由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排放增加,也会加速北极冰川和冻土的融化。为此,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制度一直在不断加强和细化,北极地区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保护水平也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提升中国赴北极发展的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北极是环境脆弱区域,由于能源、资源开发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中国企业要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更高标准的安全、健康、环保的技术标准和施工标准,体现中国在北极的在地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马延滨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徐庆超,《社会科学报》特约记者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总第1611期1版

文章原始链接: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2/u1ai13490.html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