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王义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2日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义桅  阅读:72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一带一路”首先是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战略,其次是推行新型全球化和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同时还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天下,胸怀南北,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开辟了我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一带一路”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恢宏的大手笔和国际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热词,也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最具世界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倡议。


习近平外交思想汲取五千年中华文明灵感,承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现代化梦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境界,这在“一带一路”四个字得到了充分体现:“带”浓缩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路”源于一百八十年来中国走出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一”折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五千年文明智慧,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三重魅力和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天下担当。


一、 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最具雄心的中国担当


“一带一路”取代“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的关键词,标志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年来,在各参与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


(一)为民族复兴谋局,为人类命运担当的大手笔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它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一倡议源于习总书记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从国际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其深层次根源,仍然是发展不平衡。现有国际合作的碎片化、排他性明显,难以实现发展资源的有效整合。当今世界迫切需要一个更为广阔、开放、包容和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从而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共谋发展,共应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扩大对外开放的视野,着眼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构建更加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缩小发展鸿沟,从根本上化解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提出的发展合作倡议,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担当。


(二)唤醒历史记忆,激活丝路精神 早在1936年,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德国人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人斯文·赫定出版《丝绸之路》一书,就曾预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他并且推断,“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


201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9、10月就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来统称“一带一路”,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再现古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景象,而且激活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使之散发出21世纪的芬芳。“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 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政府先后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等政策文件。“一带一路”空间重点走向可以用“六廊六路”、 “多国多港” 来概括。“六廊”就是六大经济走廊;“六路”就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多国”就是培育若干支点国家;“多港”就是建设若干支点港口,同时要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积极推动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要“牢牢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此,要抓好标志性工程,进一步研究出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创新方式,完善配套服务,以点带线、由线到面,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等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各参与国人民。


“一带一路”是公开、透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下运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参与意愿,同时要打造示范项目,产生早期收获,注意防范各类风险。


二、推动全方位开放的战略规划,实现中国梦的世纪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洞察这一新时代特点、将我国发展置于更广阔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标志着我们党的开放理论实现了从指导我国开放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带一路”被写入党章,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


(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其中,“一带一路”建设更宏大,更具有世界效应和全球影响,有利于改变过去点状、块状发展格局,形成以点连线、由点带面、线廊互动的发展格局,可以使西部地区一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同时把京津冀、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地区自由贸易区以及各省市重点经济发展区域有机衔接起来,能够极大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形象地说,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这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一个承诺,一定要办好。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全球伙伴网络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我们已经确立“一带一路”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框架,要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我们也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一带一路”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让中国拓展发展空间,核心是互联互通。如果将 “一带一路” 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约,多由不通造成。世界是通的,是我们的理念。打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伙伴关系和互联互通的全球伙伴网络,成为中国外交的重大课题。


(三)打造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首先是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打造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指的是各国之间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契合,各国应在寻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减少分歧,促合作、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要求做到中国利益与沿线国家利益的协调,在发展对外关系时做到经济、政治、安全与文化利益的兼顾和协调。


其次是共担风险,共同治理,打造责任共同体。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并且往往超越了国界,单靠一国的力量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各国加强沟通配合,摒弃意识形态的羁绊,同心同力应对挑战,建立“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是沿线各国积极应对共同挑战、实践共治、善治的明智选择。


再有就是共迎挑战,共生共存,打造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助推各国找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掌握自己的发展、安全命运,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成为命运共同体。


(四)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国际掠夺、竞争为常态而合作、妥协为非常态,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对外援助等各种名目的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依靠中国与沿线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把中国现在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成为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日益流行于世。 “一带一路”的要旨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崛起之前,这被认为是走不通的。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关键是鼓励沿线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把中国发展同各参与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各参与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除了国家外,战略对接还产生了与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新气象,如中阿构建“1+2+3”合作格局,中拉务实合作新框架“1+3+6”,非洲“三网一化”等。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共同成就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梦。


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全球大合唱,推进新型全球化的合作大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和各参与国共同的事业,要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同各参与国加强友好对话与磋商,对接发展规划与政策,共商发展战略与对策,以开放包容姿态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与经验。支持各参与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编织起以亚欧大陆为中心,辐射全球各大陆、连接世界各大洋的互利合作网络,构建起发展战略对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互联互通、包容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中国与世界的联动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我国企业走出去既要重视投资利益,更要赢得好名声、好口碑,遵守驻在国法律,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整合各参与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各参与国的互利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二)不是中国独唱,是世界大合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形成大合唱的基本方式。


中国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战略、发展愿景、总体规划等有效对接,寻求共建“一带一路”的合适切入点。截至2017年底,中国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1个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涵盖互联互通、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合作领域。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同各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会、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三)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化 古丝路的衰落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开创海洋型全球化。这种全球化是单向度全球化。核心-边缘分工体系,文明的等级秩序,区域化与全球化矛盾导致全球化悖论,酿成今天的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中国从参与到引领全球化角色转变。通过倡导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秩序、实现陆海联通和全球化的本土化,建设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扬弃了西式全球化,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构,开创新型全球化。


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通过倡导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在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正在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之源,让全球化惠及更广泛的民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资本导向的全球化,私人资本不愿投基础设施,资本主义的政治周期无法满足长、慢周期的基础设施需要,资本全球化服务选票而非老百姓,致使全球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短板: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要升级换代,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原来的国际体系主要是美国提供安全、金融公共产品,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了,和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将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导向的全球化,转变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是应对民粹主义挑战,实现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全球化的希望所在。


脱贫致富、削减贫富差距、全球有效治理,是“一带一路”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三大效应。贫困是人类的公敌,盗贼出于贫穷,不患寡而患不均。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产生“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效应。全球90%的贸易通过海洋完成,80%产出来自沿海地区一百公里地带。“一带一路”通过陆海联通,消除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 


四、倡导新型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伟大事业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成为中国推行新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增强制度性话语权的重要渠道,也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成为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抓手。


(一)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首先,中国倡导“共商”,即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对各自参与的合作事项的发言权,妥善处理各国利益关系。沿线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积极建言献策,都可以就本国需要对多边合作议程产生影响,但是都不能对别国所选择的发展路径指手画脚。通过双边或者多边沟通和磋商,各国方可找到经济优势的互补,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其次,中国倡导“共建”。“商讨”毕竟只是各方实质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走出去”的服务工作,同时鼓励沿线国家在引入资金、技术后培养相关人才,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只有做到了前面两点,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能够被沿线国家和人民所共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期盼,彰显人类公平正义。


(二)解决三大赤字的中国方案,倡导五通的中国智慧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经营欧亚大舞台,世界大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抓住发展这一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针对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三大赤字),提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五路),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共建共享的和平与发展新局面。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以“五通”为抓手,全面提升合作水平。要加强政策沟通,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基础;加强设施联通,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贸易畅通,不断释放互利合作的活力;加强资金融通,不断健全“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形式多样的人文合作,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世界人民。


(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专门机构的决议多次写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表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标志中国逐渐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


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就是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苏婕


作者:王义桅,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让·莫内”讲席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王义桅讲一带一路故事》,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版

文章链接:http://jnews.xhby.net/waparticles/235/eO0NRhd44epxDTL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