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苏浩、梁萌:从城市文明对话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2日  来源:《环球》  作者:苏浩、梁萌  阅读:97

  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栖息地,是文明的重要承载体。


  在国家间的互动与合作中,城市是重要的行为体,发挥着特殊的桥梁作用。城市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可共商城市治理之道,远可加深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最终贡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建设。


  在古代,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往往是通过城市间的联结来实现的。陆上丝绸之路自长安启程沿荒漠向西,途经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大小城市;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启程顺海路南下,入“南洋”进“西洋”,联结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国家各港口。

  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员和特质各异的商品,沿着这些大通道,汇集各个城市,为一方文明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城市不再仅是贸易与商业往来的活动场所,更是商贾交流与文明交融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时至今日,不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样都以城市为起点,以沿路各城市为节点相互连接起来,由点及线、以线带面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国家间和区域间网络化结构。

  “友好城市”,或称“姐妹城市”,是国际上通行的不同国家城市间合作的制度性设计。中国自1973年开展“友好城市”活动以来,对外结好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李小林4月25日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五大洲13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29对友好城市和省州关系,增进了民间交流,推动了民心相通。

  而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互联互通”工程,通过沿线各国重要节点城市在地理上的相互对接,实现的不仅是人员的自由流动,各地物产的互通有无,更是东西方不同城市之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交流与互鉴。

  以城市为桥梁,亚洲文明之间、东西方文明之间因为城市的连接,有了一个可以展开和平对话与互动的平台,从而得以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目标与要求的体现。

  城市文明对话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相较国家间交往层面,城市文明对话多关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往等非主权性事务,拥有更多灵活性;与此同时,又比各国单纯的民间交往多了一份正式感,能够更主动、有效地对接国家对外整体战略。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国城市之间可以通过直接联结,更好地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兴起,智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全球语言与课题。2012年,中国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并积极推动与东盟、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项目合作。

  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及主线,也可以看作不同城市在新全球化时代的全新对话模式。

  像这样以城市发展模式的新型概念为契机,以不同城市为窗口,多维度地对外传播国家发展理念与价值观念,日益彰显出其独特性与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据此逻辑,我们可通过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推进中国城市与他国城市之间的发展战略对接、发展理念互鉴,并逐步将“友好城市”这种正式、长期、综合性的制度化安排升华为“城市伙伴关系”,使其能够作为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一种补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以城市为节点,通过亚欧大陆桥、中欧班列等项目紧密衔接,在“一带一路”倡议这个跨区域的合作框架之下,亚洲各国与东西方之间,已然形成了陆海一体的文明交流网络;以城市为着力点,“友好城市”在国家与纯民间交流层面之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丰富着全球伙伴关系的网络结构。

  也正因为如此,城市间的文明对话才有可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维度中展开,从而更好地对接城市之间的发展战略,深化文明之间的认同与信任,并在国际社会中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实现由内而外的国家间合作支撑,创造出一种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共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作者:苏浩,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梁萌,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来源:《环球》,2019年第10期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