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陈永胜: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外交的创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2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9年夏季号  作者:陈永胜  阅读:19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伴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公共外交的理论认识提升至新境界,实践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创新发展的可喜局面,未来将在推动“民相交”、增进“民相知”、促进“民相亲”方面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对外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伴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公共外交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突破,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创新发展的可喜局面。


理论认知推向新高度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关系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之后,民间外交在我国的对外工作中一直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对打开外交局面帮助甚大,曾在国际关系史上书写了一段“小球转动大球”的佳话。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外交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公共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在对外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观,将增进人民间的友好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他还用“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高度概括了人民友好在国家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如何做好“民相亲”的工作,习近平主席分别作出了重要论述。比如,谈到中非关系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中非关系发展应该更多面向人民。”他要求要更加重视中非人文交流,增进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要积极推动青年交流,使中非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永葆青春和活力。在部署周边国家的外交工作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又如,在对民间外交工作提出希望时,习近平主席要求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间的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2018)。    


实践工作取得新突破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作为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共外交工作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果、新突破。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智慧风靡全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而且也对世界发展,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造成巨大影响。“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社会更加钦佩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迫切希望广泛地学习借鉴。在此形势下,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在“想什么”、准备“干什么”、未来“会怎样”,我国的相关机构开始与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精华”的重要文献,翻译成几十个语种版本对外发行。该书一经推出立即受到了世界各地民众的追捧。据媒体报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已经发行660万册;第二卷发行突破1300万册,热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发行量的新纪录(彭修彬,2018)。


  二是国家领导人亲自宣讲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几乎都会在出访国的重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当地人民带去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讲述两国人民交往的精彩故事,对发展两国关系作出顶层设计,表达中国推进合作、促进双赢的真诚愿望。以 2018 年为例,习近平主席在阿联酋等11个国家的重要媒体上发表了11篇署名文章(《习近平十一篇署名文章里的中外友谊》,2018)。每篇署名文章都会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使每次国事访问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进人民友好的“交心之旅”。此外,习近平主席还亲自给国外的民众回信,鼓励他们积极为增进中国与所在国家的友谊作贡献。仅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就分别给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和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三是“民相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亮点。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做好“民相亲”的工作,在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时鲜明地指出,“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日益成为各方合作的亮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4月22日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仅教育培训这一项就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17年沿线国家3.87万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占奖学金生总数的66.0%;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设立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奖学金;在54个沿线国家设有孔子学院153个、孔子课堂149 个;中国科学院在沿线国家设立硕士、博士生奖学金和科技培训班,已培训超过5000人次。


  四是各专门领域的民间交往扎实推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持续深化,特别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各专门领域的民间交往从规模、内涵到渠道都在迅速拓展,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交往热潮。比如, 在文化领域,相关部门利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动“走出去”,在世界各地持续掀起“中华文化热”,推动春节进一步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性节日。据媒体报道,仅2019年,从1月中旬到2月底,涵盖演出、展览、庙会、广场巡游、非遗互动、冰雪龙舟等30多种1500余项活动, 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成功举行,影响不可谓不大。再如,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成为各国民众争相学习的重要外语之一。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的竞争力凸显,薪资待遇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这也进一步刺激了汉语的国际传播。以孔子学院为例,尽管个别国家或地区出于政治偏见,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说三道四,但仍没有影响各国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孔子学院的发展。据孔子学院总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有154个国家设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友好是国家关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力量所在。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进程中,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以“民相亲”为主体的公共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从当前来讲,着力做好“民相亲”的公共外交工作,有助于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与负面反应。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特别是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社会的对华认知又到了“更新换代期”。“树大招风”,除了各种“棒杀”和“捧杀”的声音仍不绝于耳之外,一些国家对华借重与防范的矛盾心理也开始凸显。对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借助人文交流、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渠道,向各国民众广泛宣传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主张,更多地展示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突出贡献,不断化解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担忧和恐惧心理。


  从长远来看,着力做好“民相亲”的公共外交工作,有利于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有效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和负面反应仅仅是初步的。作为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世界性大国,我们应该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塑造”,即不仅要告诉国际社会中国“不是什么”(比如,中国不是威胁、中国没有搭便车等),更要说清中国“是什么”。对此,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大国形象”对中国进行了准确定位,即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习近平,2015)。总之,新时代的公共外交工作就是要集中宣介中国的这“四个大国形象”,使之不断深入各国民众心里,打牢中外世代友好的社会根基。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图文编辑/刘琪



作者:陈水胜,退役军人事务部副调研员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9年夏季号 2019/06/01
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9-06/01/content_75055299.htm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