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网络地缘政治:各国需积极推进网络外交
中国网 2019-08-28 15:08

8月26日,北京,网络地缘政治与网络外交研讨会举行。图为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网8月28日讯(记者戚易斌)8月26日,由察哈尔学会主办的网络地缘政治与网络外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欧洲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与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前外交官肖恩•赖尔登在会上介绍了他的新书《网络地缘政治:外交视角》,与会嘉宾就该书成果及网络地缘政治、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外交等当今世界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讨论。

《网络地缘政治:外交视角》一书主要探讨了网络空间中的地缘政治,认为地缘政治学可以有效分析网络空间以及该空间内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通过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和互联网公司的案例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该书作者赖尔登认为,外交在应对网络地缘政治冲突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外交官需要重新考虑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且需要对其运作的机制和文化进行改革。

在主旨发言中,赖尔登进一步阐述了网络外交的概念,他表示,网络外交的重要性决不能受到忽视,各国外交官应更加积极地走进网络空间,参与到这种新型外交中。

图为欧洲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与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前外交官肖恩•赖尔登。

察哈尔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文化与和平委员会秘书长周虎城表示,赖尔登的新书以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背景,重新审视了我们熟悉的外交领域,为当代公共外交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是当今技术高度发展阶段开展外交工作的宝贵参考。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地缘政治如何影响网络空间”及“如何在网络空间构筑有效的外交机制”与赖尔登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区块链技术、5G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网络外交及媒体传播的影响,技术发展对社会舆论及国家话语权的塑造的影响,世界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与地区的网络空间合作等议题。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当政治事件发生在网络空间时,现实空间政治的逻辑会发生变化,虽然技术相同,但是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为体在网络的行为与目的不尽相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网络地缘政治文化,带来了全新意义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他强调,虽然国家间关系有差异,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国家间关系在网络空间都会面临来自匿名第三方的共同的威胁,所以政府更需要在网络空间进行合作。

察哈尔学会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赵新利表示,一般认为媒介属于软实力范畴,但网络媒介的发展改变了该观点:各国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不仅有文化传播属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部分行为还属于军事行为,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后者属于硬实力范畴。因此,中国应同其他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找到利益共同点,开展更多合作。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传媒政治研究所所长赵瑞琦介绍了互联网领域中国学界的三个研究热点,即人工智能赋能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网络治理及中国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态度。他表示,中国与欧洲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方可以开展合作,共建网络规范,在国际场合相互声援以应对美国的网络霸权。

当前,国际互联网局势并不平静。随着华为、中兴等通信公司5G业务的逐渐成熟,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迅速崛起,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全球领先地位有所动摇。而此次研讨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野,大大加深了人们对当前网络局势的理解。

查看原地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