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赵瑞琦:政客漠视"白人国家主义"导致美国枪击案频发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瑞琦  阅读:60
  在90天内因枪击死亡126人!乍看这个数字,你可能认为这是在说阿富汗、黎巴嫩或是某个战乱地区吧?不,这是美国。从5月31日到9月2日的90多天内,该国发生了26起导致3人或3人以上遇难的大规模枪击案,致死126人。

  这并非巧合、偶发或夸大。实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次数最多、后果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从历史来看,自1967年至2017年这50年间,美国共发生了146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在这其中,包括凶手在内,每起事件平均致死8人。最严重的一次是2017年10月1日发生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那一起:该事件共造成包括枪手在内的59人死亡及527人受伤。

“白人国家主义”成近期枪击的首因

  在这些众多的枪击事件中,有的原因是清晰的:比如,因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受精神疾病困扰、因工作不顺或家庭争端而起杀机等多种原因。

  但在今年的26起枪击事件中,一个新出现的现象是,枪手的动机开始涉及“白人国家主义”,企图捍卫美国的“白人特质”。比如,今年8月3日发生的美国得州枪击事件中,一则在枪击前发表在极右网络论坛8chan上的种族主义自白,被认为是出自枪手克鲁修斯的手笔。他认为,得州正在经历“拉美裔的入侵”,同时,他还对今年3月15日发生在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枪杀数十人的枪手表示支持。这两宗枪击案都被认为是受“白人国家主义”思想所鼓动。

  类似针对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无差别枪击案,属于国内恐怖主义的范畴。一名在枪击事发地的居民在面对采访时表示:“此前,我从未因身为拉美裔而恐怖,不过如今,我感到害怕。”

  在今年3月美联社进行的民意调查中,67%美国人支持收紧枪支法律。这种结果与此前无数的民调类似:公众广泛支持采取措施,加强对买枪者身份背景进行核查,并希望禁止某些类型的高容量弹匣和军用步枪。

三大因素阻碍控枪进程

  每次枪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客们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谴责这种“纯粹的邪恶行为”和“可怕的攻击”,并祈求上帝保佑遇难者及其家人,要为受害者和所有受到这个“懦弱行为”影响的人祷告。然而,也就这些表态和表演而已。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枪支立法问题涉及面广也引人关注,但美国联邦政府却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今年枪击如此频繁,但民主党与共和党仍在国会拉锯、扯皮:共和党人说民主党人在用枪支议题玩弄政治;民主党人则指责共和党人把政治置于民众之前。而在白宫方面,特朗普也不支持枪支管制法案,他依然坚持己见:是心理疾病与仇恨,而非枪支本身,扣响了扳机;而暴力电脑游戏也在推波助澜。在目前两党分别掌控白宫与国会的情况下,任何立法都需要两党的妥协。而总统大选的胶着,使得双方都不敢轻易让步。

  那么,作为“民主国家”,美国的政客们为什么敢漠视民意呢?

  其一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强势。该协会是美国选举政治中最有影响力的利益团体之一,其年度预算大约为2.5亿美元,广泛用于教育普及项目、枪支设备、会员活动、提供赞助、法律宣传和其他相关的活动。同时,该协会与500万会员有紧密的联系,容易形成集体性力量。由此形成的势力,大到足以影响最强政界人物们的成王败寇。

  其二是美国司法体系各组成部分的步伐失衡导致障碍重重。2017年10月,美国最高法院两次裁决判定:拥有类似手枪之类的武器,是美国宪法保障的权利。这对于苦于枪击事件而欲单独实施新的控枪法律的州来说,是无法跨越的障碍。

  其三是作为“乌合之众”的支持控枪的民意,会随着枪击案的过去而归于沉寂。这恐怕是美国禁枪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反对立法禁枪人员的态度坚决、四处游说相比,支持立法控枪的人群经常是分散混乱且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因此,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策略,也是支持拥枪政客们的策略,就是拖延:在民意沸腾时,装模作样地进行控枪立法的讨论,等人们的关注点转移、无人注意后,相关法案就被搁置。

  于是,我们看到在美国:每次枪声响起,都会让加强枪支管制的呼声高起,然后便归于沉寂,直到枪声再次响起。数十年来一直如此,这次恐怕也不例外。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作者:赵瑞琦,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网,2019-09-26
原文链接: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1_214291.html

[1] 回复:赵瑞琦:政客漠视"白人国家主义"导致美国枪击案频发
  那该优待白人啊,反对歧视白人国家主义呀,拉拢之,优待之。多元化

  黑人绿人杀人放火,白左就是主张用这个方法。现在白人杀人,也用这个办法好啦。
用户:匿名用户发表于 2019/9/27 9:19:41
支持0
反对0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1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