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郝楠:越南青年的“中国观”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郝楠  阅读:192
导读:越南向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四个方面有南北分野。即便越南建国后一直试图通过统一的国民教育和规划发展弥合南北在多方面的分野,但观念上的差异仍旧存在。那么越南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尤其是日后要主导越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青年的中国观是怎样的呢?



  越南是中国的认知中热度颇高的一个东南亚国家。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高热度的原因大概是南海问题、相似的体制、相似的文化传统与长期的交往历史。那么越南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尤其是日后要主导越南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青年的中国观是怎样的呢?


  越南向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四个方面有南北分野。即便越南建国后一直试图通过统一的国民教育和规划发展弥合南北在多方面的分野,但从与越南南北两地的青年交往中,笔者仍能从共性中感受到他们观念上的差异。作为与越南南北两地自古以来都有长期交往的邻国和越南南北两地长久以来的共同关注对象,中国正是南北两地青年观念差异最好的“试金石”。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四方面分析越南南北两地青年的“中国观”。

越南青年的南北分野


  笔者在2016年与2019年以学生的身份分别接触了两批越南青年学生,得以管窥越南青年的“中国观”。这两批越南青年学生各具不同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一批结识于2016年的模拟亚欧会议活动。越南学生主要来自公立涉外院校如越南外交学院(Diplomatic Academy of Vietnam)、越南对外贸易大学(Foreign Trade University)等,所学专业也多为国际关系、外语、国际商贸等涉外专业,但课程为越南文授课,也需要学习胡志明思想等课程。这批学生还有一个特点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定居于首都河内且出身于包括外交官家庭在内的官员家庭。


  第二批结识于今年的一场模拟贸易谈判的活动。该活动的越南学生则主要来自在越南日渐兴起的外国院校在越南的分校,如澳大利亚的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在河内与胡志明市的分校、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和斯塔福德郡大学(Staffordshire University)联合建立的越南英国大学(British University Vietnam)以及一些越南公立院校与英国在内的外国院校共建的国际项目。他们的所学专业也多为国际关系、国际商务、国际新闻等涉外专业,但不同的是,多为全英文授课,且无须学习胡志明思想等课程。这些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多来自越南的经济中心胡志明市,且多出身于越南新兴的富裕阶层,父母工作于外贸、信息科技行业等。毕竟外国院校的越南分校或公立院校的国际项目的学费相当不菲。


  越南国内中向来有北方更保守、更关心政治,而南方则更开放、更倾向于市场经济的分野。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经济状况也是胡志明市为代表的南方更优渥一些。这两批可以称得上是学生精英的青年,一批多为来自北部的公务人员家庭,接受着越南本国的公立高等教育;一批多为来自南部的新兴富裕阶层,接受着更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他们的思想观点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氛围中对于中国的认知。二者相比,既有不同,也有共性,甚至可以说是共性大于不同。究其原因大概是,即便是个别高中开始起就读于国际项目的越南南部的学生也大多接受了越南的基础教育。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民族国家认同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通过大规模的义务教育以确保公民形成一套统一的国家民族历史叙事。这种由基础教育而来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历史认识与判断。 


政治观


  就时常牵动两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南海问题而言,由于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2016年是南海问题在国际上最为热议的一年。在2016年的活动上,曾有多位越南学生主动与我谈起关于南海的问题,本着玩笑心态聊聊的有之,单纯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宣泄的也有之,严肃认真地跑来讨论的也有之。个别学国际法的、学国际关系的还跑来用他们学到或了解到的论据来证明南海相关海域和岛礁归属越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我问他们的论据何来时,他们说越南的各种媒体当时都有大篇幅的报道和论述,声索相关的南海区域。当时,他们也坦承,他们接受到的关于中国的时政新闻很多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关于中越之间的一些争端问题的时候。与之不同却也相同的是,2019年结识的这一批相对更国际化的越南学生,则对这样的很硬的国际政治问题普遍没有太大的兴趣和了解。但是,他们却在活动间歇期间主动提起南海问题。然而,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要讨论的意思,更多的是单方面的表达归属权问题的立场,且表达时明显带有一定的情绪。


经济观


  虽然中越的政治外交关系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是中越的经贸关系却长期以来颇为紧密,中国在越南的经济存在也日渐鲜明。从1991年的第1个中资项目到2014年底中国在越的1089家企业、79.5亿美元的投资,及至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与越南的“两廊一圈”对接。然而,2016年结识的越南学生仍旧普遍认为中国的产品是质量低下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如果有选择,他们仍旧不会选择中国产品。有趣的是,个别人当时正在使用小米的充电宝等中国造。如果说2016年中国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认知为一个新兴的科技强国,因此越南青年对于中国产品的观点仍旧相对滞后是情有可原的。但2019年,当我和第二批越南学生聊起中国在越南的经济存在时,他们仍旧持有相当的谨慎。以中国在河内兴建的轻轨为例,学生中有人明确表示对安全性有顾虑,不会乘坐。即便在我阐述了中国造的地铁在中国城市和一些国外城市的安全性后,她仍旧对安全有顾虑。理由之一是该地铁项目被一再延期,因此一定有什么问题存在。当然,也有个别人对于中国的新兴科技巨头有强烈的兴趣,并严肃地以之为榜样在做创业项目。


文化观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是很容易融洽起来的,毕竟很多时候会有共通的爱好和兴趣。与政治经济方面的资讯建构出来的负面观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在越南的广受欢迎。早有所闻越南引进了一些中国的影视作品,但是没想到的是,越南的学生不仅知道中国热门影视剧,而且还不乏有中国艺人的粉丝。这些影视剧和艺人的粉丝中还不乏刚才还跟你侃侃而谈南海问题的越南男生和对中国产品有安全顾虑的女生。二者结合来看,有某种奇怪的割裂。这样的割裂共存于这两批青年之中。


历史观


  这种割裂还存在于对于历史上中国王朝与越南的关系的认知上。虽然法国殖民和美国的越南战争使得河内多了很多西方色彩,但是中国长期的文化和传统上的影响作为底色还是不难发现。


  越南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废除汉字,开始使用天主教传教士发明的字母文字。正如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所展示的,诸多古代典籍、匾额等都是汉语写成。而越南学生除非专攻中国研究或中文,否则是完全看不懂博物馆中的藏品的。而且,在民族国家体系植入东亚之前的中国的宋朝、明朝、清朝等多为侵略者的形象出现在博物馆叙事之中。这一点在越南的军事博物馆里更加直接,基本体现为古代反抗中国,近代反抗法国,现代反抗美国。如果博物馆的叙事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越南官方的历史叙事的话,那么这样的叙事也绝不会仅仅只存在于博物馆之中。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形塑着越南青年的“中国观”。

  我问过两批越南青年一个同样的问题,河内大街小巷颇具中国风格的建筑、博物馆中的汉文文物,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哦,那只是历史而已啊”。


  很多人说越南的现在就好像是中国的90年代。从在河内的观感来说,的确也是如此。但不一样的是,越南的青年们和中国的青年们一样,都有着新世纪的风貌和精神,头脑开放,务实理性,不会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包袱而拒绝来自欧美和中国的流行文化和发展机会,当然也不会因为时政新闻里的观念建构而拒绝任何来自中国的对话和友谊。但无形中建构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方面的“中国观”却的确还在起着作用。


(注释略)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作者:郝楠,察哈尔学会助理研究员

来源:作者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