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高扬:要高度重视疫情次生灾害的影响(一)民众心理创伤的应对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7日  来源:  作者:高扬  阅读:206
  截止到2月13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9617例,累计死亡 1359例。今天统计数据显示仅湖北省就增加了14840例,这一方面表明了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的深入而诊断规则更加切合实际,另一方面也说明防疫斗争形势一点也容不得放松。
 
  面对着严重的疫情,摆在政府面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和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地尽快战胜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但是,我们要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即便在当下繁重的抗击疫情工作中,也应该着手投入一部分精力考虑疫情未来会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的次生灾害影响问题。次生灾害问题对于未来灾后各方面的重建工作影响更大、更深远,如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将可能成为影响未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

  其中往往被大多数国人忽视的一个次生灾害就是疫情灾害过后的民众心理创伤的平复和干预介入治疗问题。在这次的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疫情严重的湖北尤其是武汉地区,很多家庭在几日之间亲人天人永隔,而且这是发生在家庭成员求助无门、救治无力而眼睁睁看着亲人在自己面前的极端情形下,这对于存活下来的人而言无异于是巨大的情感折磨创伤和未来可能的负疚感等长久心理伤害。
 
  同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各种死亡、救治无门等信息的不断冲击下,把听到和看到的一些现场信息转化成了恐慌、愤怒、无助、悲惨的心理情绪,这种在情绪上变化进而不断刺激本已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心理的创伤也是巨大的。
 
  而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应对疫情而采取的网格化管理的“战时状态”,限制甚至是不允许随意出门,人们只能蜗居在家中,很多人活动空间的骤然渐小,再加上通过网络新媒体过载了巨量非积极信息,全民焦虑和全民恐慌引发潜移默化的心理抑郁、压抑、愤怒、无助和被抛弃感等不适和异常情绪。
 
  尽管很多人在当前的疫情中并没有现实表现出有不正常的行为,但是在未来疫情结束,一切回归正轨后,可能会在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半年后逐渐表现出疫情冲击造成的具有威胁性和灾难性的心理创伤,有可能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引发失衡感,进而诱发对家庭、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失衡认识和过激行动。
 
  上述的表现其实可以归结为疫情对民众心理造成创伤后引起的一种不正常精神反应,而可怕的是这将会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理疾病。
 
  国家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于1月26日就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明确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将目标人群分为四级。2月2日,又印发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各方面对心理干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心理干预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这不仅不是一时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艰巨工作。我们不仅要一直做这项工作,还要保证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要在国家层面统筹建立统一的心理干预治疗机制,实施积极心理干预治疗。财政上试点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家庭成员的心理治疗费用(包括抑郁症等)纳入疫情灾后的医疗报销范围,减轻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心理创伤平复所需的费用忧虑,把工作做在前头,助力消除社会发展隐患。


  其次要组建官民结合的心理救援队伍,加强培训壮大心理救援力量。政府一是要统筹一批拿到国家认可资格的专业人士组建官方团队,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合理配备到相关地区,二是要通过心理救援常识的培训,推动形成数量较多的民间志愿者们队伍,使其迅速成为心理救援最灵活和直接的协助力量,构建可持续的长效心理救援模式。

 

  第三要用好网络新技术,政府牵头,打造心理救援和干预治疗的互联网公益平台。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支持、统筹资源等方式,设立全国统一的热线电话,推动中科院、高等院校的专业资源与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其打造为高效温暖的心理救援和干预治疗平台,打造为介绍和传授心理救援及心理干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平台。


责任编辑/张玲 徐坤阳


作者:高扬,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来源:高见高论公众号,2020-02-13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