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苏浩:中日两国是竞合关系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苏浩  阅读:63

编者按: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3时30分许,日本自民党新总裁选举结果出炉,菅义伟毫无悬念地当选日本自民党新总裁,按照流程,菅义伟将于后天正式成为日本首相。未来的中日关系如何走向?

 

日前,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邀请到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教授、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就东亚整合进程中的中日互动做报告。他认为,中日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协调的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在波动中前行,需要寻找合理的契合脉路。


苏浩介绍了其看待中日关系视角,即基于中国,建构东亚;立足东亚,对待日本。中日两国在文明上有差异和交叠。中日两国的文明都属于东亚区域文明,东亚文明体系有两个层次。其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文明,此外,日本也形成了东亚文明的次生特点。他指出,日本有着战略文化的取向,表现为海洋国家的定位、大陆取向的选择和南下海洋的追求。

中日两国有着陆海特性的战略取向差异。从国家的地缘定位来看,中国是大陆性国家,日本是海洋性国家。中国由陆向海,有着坚实的陆权,具体表现为:内向的封闭性、外向的开放性和战略纵深自信。日本由海向陆,有的是狭窄的海权,体现为:基于海洋的自负和面向大陆的野心。中国的“大东亚建构”是基于大陆的,日本的“大东亚建构”则是基于海洋的。这导致中日作为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结构性矛盾。

中日都秉持区域主义,但差异是中国坚持的是区域主义和伙伴关系,专注于区域整合的全面“开放区域主义”;日本坚持的是区域主义和军事同盟,半心半意地参与区域整合和残缺的区域主义。

中日两国是竞合关系。对于日本而言,它面临着历史传统的纠结与现实竞合的困境、国力转化的失落与实力战略的无奈、相互依存的选择与域外引进的牵制。对于中国而言,则面临着突破历史问题以实现历史逻辑回归、适应国力相互转换与地缘重心把握、相互依存的加强与域外平衡的作用等问题。


苏浩提到了“四轮驱动”的东亚合作框架,包括:“10+3”合作框架、“10+1”合作框架、中日韩三国合作和“东盟共同体”的追求。他说,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应该协调与合作。中日产业链深度融合互利互补,两国企业在汽车、机械等产业链复杂联结,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及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垂直型依存。面对智能时代创造的新机遇,中日两国应该加强高水平劳动力的联结。


最后,历史解释当代,预示未来;理论指导行为,引领将来。战略需要符合客观,通过调整使之更加有效;东亚区域整合必须中日相互兼容,不可分离。东亚整合进程中,日本以竞争作为出发点,结果最终在具体领域必须与中国协调。“一带一路”与“印太框架”有着地域的重叠与项目的交叉。中日间的竞合关系在波动中前行,需要寻找合理的契合脉路。 





责任编辑/郎亚娇 徐坤阳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