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外交概论》书评
唐小松:崛起中的大国需要提升对外交往能力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9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唐小松  阅读:1621

 

崛起中的大国需要提升对外交往能力

 

唐小松


  放眼世界,如今最举世瞩目的绝不是西方的强盛,而是东方的崛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相当深远。中国的迅速崛起一方面为中国甚至亚洲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另一方面也招致了更多的国际压力。

  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国际成员,更是树立和巩固其正面的崛起形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面对如此之多的制约中国发展的国际因素,中国想要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就必须全方位提升对外交往能力。而这其中的外交,早已不限于传统的模式。如今更为有效的是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能力。因此,中国应当首先深化对“公共外交”的认识,扫除认知上的偏差,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树立起一个鲜明且正面的国际形象。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早在1965年就由美国塔斯夫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利恩提出,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其实践则更是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前。然而,在中国,公共外交这一概念随着学者们不断引入国外的概念和理论,一直到2004年才正式被官方所接纳。不过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近几年的公共外交实践成果是有目共睹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外交成就都是颇有成效的,这也表明了中国对于公共外交越来越重视。全国 政协主席贾庆林曾六次提到公共外交,这使得公共外交成为了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

  这种公共外交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国自己的公共外交理论与教材却是相对缺乏的。《公共外交概论》作为中国首部比较全面和系统阐述公共外交的教科书,初步构建了公共外交学的理论基础,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公共外交学概念和理论的同时,科学地提出了公共外交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其中涵盖了理论范式、历史变迁、战略规划、方法技术、模式比较、评估控制和未来趋势等诸多环节,具有极高的学术前瞻性和理论系统性。

  《公共外交概论》这本书具备三大特点。第一,科学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本书中,作者对于政治、外交、传播、文化、社会等各种理论范式均有涉及,使其科学地构建出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石。第二,丰富实用的操作因素。该书探讨了关于公共外交主体、对象、目标、传播机制、战略规划、方法与技术等基本因素。尤其是公共外交的评估与控制这一问题,目前在国内公共外交研究领域也是属于一个相当具有前沿性的课题。对此,该书更是综合了心理学和外交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公共外交的评估和控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且借鉴了选战学中对选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模式,对不同公众区隔进行了不同效果的精细化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参考性结果。第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公共外交的未来趋势预测也是该书一 大贡献。当今世界正在步入公共外交的时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课题。另外,公共外交还呈现出社会化、网络化、战略化三大特征,逐渐形成一种以社会为中心、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逐渐成熟的外交方向。 

   
[1] 回复:唐小松:崛起中的大国需要提升对外交往能力
很好!
用户:匿名用户发表于 2012/2/23 13:14:49
支持1
反对0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1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