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3年 > 第7期
塑造中国的全球形象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3日  来源:公共外交杂志2013年夏季刊  作者:南加大安娜堡传媒和新闻学院副教授王坚  阅读:1644

 关于软实力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解读。第一个解读,常常被称为国家的“魅力攻势”,已经受到新闻评论、政策分析和学术研究的重视。但是,另外一个解读,却没有得到很多关注。它涉及到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加强它们针对中国的推广活动和这些活动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公共生活的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我相信后者将会对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如,190多个国家参加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向中国民众展示他们的文化。世博会为各国提供了与大量观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在6个月的展期内,美国馆吸引了736万人次参观。超过95%的参观者是中国公民,这一数字,将超过美国大使馆和各个领事馆在未来十年内能接触的人数。 上海世博会闭幕前一天,丹麦馆的游客数量达到了555万,相当于该国人口总人数。

中国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前景是容易被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其他国家如何处理中国崛起这两者决定的,因此理解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推广活动变得非常重要。正如历史学家马丁·雅克指出,中国社会对待差异的态度——文化、政治和经济——将是决定其崛起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绝对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不仅仅是许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尽管中国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它也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投资来源国。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5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65亿美元,并预计将在2015年达到150亿美元。 2005年到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从每年31万人次增长到了每年83万人次,其中,近90%是私人旅游。中国现在是应对众多全球性和区域性挑战——从气候变化到朝鲜半岛和平——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员。随着一个庞大的并且精通网络的中产阶级不断增长,普通中国人在公共生活中作为公民和消费者的作用正在逐渐变得非常重要。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活动中的推动作用,再加上其国内越来越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国社会如何认识和评价其他国家是不能被我们忽视的。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对经济和政治都有显著影响,同时对中国如何看待与世界的关系也有重要影响。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的李成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开始通过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跟上跨国文化潮流改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相处方式。”同时,随着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其他国家也显示了对把握中国和中国公众如何看待其他国家的兴趣。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使数以百万计的人脱离贫困,也把这个国家从过去大部分的农村变成了日益城市化的社会。2011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但在短短的二十年以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人口属于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但是由于不同的定义和建模标准,确切的人数有许多争论。麦肯锡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经购买力调整后的家庭收入,2011年,44%的城镇人口可以被归类为下层中产阶级;到2025年,一半以上的城镇人口将被视为中产阶级。除了家庭收入外,其他模型会考虑多个因素,如职业,教育和自我认同,并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是中产阶级。 Euromonitor预测,202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将在700万左右,这将会是美国人口的两倍。

这个巨大的新兴中产阶级集中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城市和沿海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趋于年轻化。从进入中产阶级地位的途径——比如政府官员、企业家、专业人士、知识分子和其他文化精英——来看,这也是异于常态的一群人。政治上,中国的中产阶层希望社会稳定,而不是巨大的政治变化,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于有关生活质量的问题更加关心。通过工作,休闲和越来越多的国际旅行扩大他们与世界的互动。他们不仅有望改变中国的消费市场,同时也会塑造中国的世界观和不断变化的国际身份。

随着中国重新崛起为全球大国和参与国际扩张,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国人世界观的时序特征。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本身没有一个国家身份,更不用说一个国际身份了。中国著名哲学家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指出:“几千年间,中国保持着不间断的隔绝。当我们的人民提到土地时,他们称之为宇宙(天下),而不是一个国家(国)。”中国把世界看作是自身的一个延续,并对自己的文化优势引以为傲。例如,朝贡体系中体现了这种以中国在世界体系的顶部和中心的想法为前提的世界观。

但是,十九世纪中叶,这种世界观被西方进入中国的殖民扩张震碎。中国进入了通常被称为“百年屈辱”的阶段,从1840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中国内部的弱点被充分暴露,同时这个国家在工业列强手中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践踏了自己的自信,同时还要面对 “中央王国”的心态打击。这个国家几乎是“一瘸一拐地走在国际体系中”,既不是西方的殖民地,也不是一个现代化国家。

最近几十年,显著的社会经济成果和不断增强的国际作用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自信的中国。她具有多重的和冲突的国际身份。威廉·卡拉汉把当代中国称作“悲观的乐观国家”:一个混合着积极和消极情绪,自豪感和屈辱感相互作用的国家。同样,沈大伟认为:“今天,中国没有单一的国际身份,而是一系列相互竞争的身份——从孤立主义到全球参与”。

中国的崛起已经在世界各地引起对其发展方向一致的深刻焦虑。一个比较坏的情况,一个傲慢好战的中国会使很多人担心。另一个比较好的情况,一个国际化的中国似乎更加让人放心。随着中国崛起的故事仍在不断展开,毫无疑问的是,庞大的中产阶级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对中国的全球形象造成很大影响。根据皮尤全球态度项目调查,绝大多数中国公众(自2006年以来持续超过80%)对国家发展的方向感到满意,同时大多数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非常好或者比较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相信,西方旨在通过削减中国的增长和影响力抵抗中国的崛起。在这个关键的路口,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公众参与获得了战略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我们应当把当前有关软实力在中国的崛起的讨论从一个单一的“魅力攻势”的重点扩大到交互式系统的作用——中国不仅仅作为软实力的
提供者同时作为接受者。

(来源:公共外交杂志2013年夏季刊,作者:南加大安娜堡传媒和新闻学院副教授王坚,编译:郑钰 ,链接: http: //publicdiplomacymagazine.com/ shaping-chinas-global-imagination/)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