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3年 > 第8期
中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冲突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6日  来源:Abanti Bhattacharya[印度新德里大学东亚学系助理教授]  作者:Eurasia Review  阅读:1742

东南亚各国文明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除了如越南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个别地区以外,印度的影响深入于东南亚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公元五世纪起,印度教长久以来都是这一地域各个国家的国教。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影响,直到十四世纪才告一段落。印度教的神明、文化、制度、语言、艺术、建筑以及书写习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东南亚国家中传播并造成长久的影响。印度文明进入到这一区域,并没有进行文化霸权,强行侵蚀当地文化。事实上相反,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当地各国主动引入印度文明。

因此,印度文化在这一区域的自然传播令印度的软实力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这种文化传播的实证在很多当地建筑的风格手法中可见一斑,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普兰巴南塔,柬埔寨著名的吴哥窟,以及泰国典型的寺庙与佛塔建筑。这些东南亚国家也常被印度看作 “文化友邻 ”。

十四世纪伊斯兰文明的冲击以及十九世纪欧洲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国家的占领不断阻断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联系。战争结束后,尽管印度试图重新建立这种文明上的纽带,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东南亚各国的回应也相对冷淡。在1962年失利于中印战场以及冷战期间政治的双重影响下,双边关系随之恶化。

然而,在后冷战时代,印度采取 “东望政策 ”,将目光投向历史上关系紧密的 “文化友邻 ”。此时软实力政策大幅度提升了印度文明在东南亚各国的存在感与影响力。尽管双方有着长久的文明上的共识,但由于 “东望政策”仍以经济需求为核心,强化文化纽带的软实力政策在实施初期并没有得以重视。事实上,东望政策的批评者认为,印度的软实力战略一直都是相对被动的,因此印度方面缺失的是长期的战略部署。正如人们所说,印度的软实力并没有得到应该给予的重视。但是,随着印度在经济方面的崛起,在其外交政策中,软实力手段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迅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信心,不仅仅是印度政府在开始积极的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发与东南亚国家的文明、文化纽带,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对于印度的好感度也与日俱增。这一良好势头给 “东望政策 ”的执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除了印度不断积累的市场吸引力以及经济增长活力以外,它在东南亚地区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与软实力都成为了引起中国警惕的几个方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中国南海争端后,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号召力与好感度迅速下滑。事实上,它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国威胁论的记忆。而显然,印度与这一地区的国家没有任何的领土争端。

印度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2007年,时任印度副总理曼莫汉 ·辛格提出了印度 -东盟国家学生交流项目,以此来更好地建立充满活力的两个地区间国民的互信与友好关系。印度方面,东盟国家学生代表将了解和学习到印度次大陆包括历史、文化、经济与领导力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他们不仅仅将亲身感受印度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将有机会接触到政府高层领导人、官员、企业、学者院士以及印度学生,与他们正面交流。在建立更好的双边沟通的同时,这个项目也在重建两大文明的历史性的合作共生。

在2012年12月,双方共同举办了东盟 —印度纪念峰会。作为峰会的旗舰活动项目,印度海军高帆训练舰东南亚远征以及东盟 —印度汽车拉力赛相继举行。印度舰艇远征活动 2012年9月15日开始,2013年3月29日结束。航运远征沿袭古时贸易路线,体现出印度与东南亚独特的传统贸易往来联系。同时,也加深了双方在贸易、文化和思想上的沟通。东盟 —印度汽车拉力赛于 2012年11月26日至 12月20日举行。从印尼日惹出发,这场拉力赛穿越了东盟 10国中的 8国,最终抵达新德里。事实上,双方共办拉力赛已不是第一次。早

在2004年,首届汽车拉力赛开赛。240多个参赛者、60多个车手驶过的 8个国家,共计 8000公里。举办此赛事的目的就是证明 “印度是东盟的友邻 ”。除此之外,主办方也希望通过引起民众的注意,使人们更好的认知到东盟国家与印度的伙伴关系,刺激旅游业的增长以及人与人的交流。

在2013年6月21日,印度外交部的发展中国家研究与信息系统成立了东盟—印度中心。这一中心的成立响应了 2012年12月20日东盟 -印度峰会的愿景声明。它的成立主要是作为资源中心服务于印度与东盟国家更好地开展交流活动,在双边建立更多的机构和智库。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印度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体系。这样的体系使双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方面的合作大大增多。

除了这些措施外,印度政府也在通过印度文化关系理事会(ICCR)促进对外文化关系的建立。ICCR于1950年成立,主要职责即积聚印度不断增长中的软实力对外建立信任关系,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在其官网上,ICCR形容自身职责为 “将印度的文化与创意与世界共融 ”。目前在全球,他们共建立了20个地区办公室,35个文化中心。仍有 15个在建。

值得注意的是,ICCR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提供给硕士及博士生的奖学金计划。每年,他们为 21个学科中多达 2325名学者提供奖学金。其中,湄公河恒河合作奖学金的 50个名额与 Ayush奖学金的 15个名额均是提供给东南亚国家学者的。另外,ICCR还将 93个获得奖金的名额设置在开设有印度语的东南亚国家大学中。

对于中国,这意味着什么?

软实力是难以衡量的。然而,它的成功可以从例如国家旅游产业的某些指标中窥探。东南亚国家将印度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人数在过去十年间呈上升趋势,由230万增加到 660万人次。同时,印度在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排名升至 38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 9位。

作为世界第七大国,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以及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印度的外国游客数字是不尽如人意的。相比之下,在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在布鲁姆咨询公司根据贸易、旅游两项指标的国家品牌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三。2012年在两项指标排名中均为第四。而印度在贸易和旅游排名中仅为第 23位和第 15位。可以说,印度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国家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和进步,但仍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国家品牌方面,仍远落后于中国。

从这些中印对比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印度在投射软实力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前国家外务联盟部长沙希 ·塔鲁尔是坚定的软实力政策支持者。他曾这样说过,今天,军队与经济的实力仍然重要,但是可以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国家才可以真正影响世界。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印度可否一直讲好自己的故事。

事实上,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软实力做法很失败。经济学家认为,印度在挖掘自身软实力的同时缺乏战略文化。“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印度没有追求积极的安全策略。”尽管国防预算不断走高,而在预测中,印度也将成为 2020年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规模的国家,但印度的政客及官僚显然对于 “国家整体战略 ”不感兴趣。

从这些批评印度软实力战略的评论中,似乎可以预见到印度在东南亚国家发挥实力的有限的余地。然而,人们不应忘记印度曾是历史上软实力最成功和独特的国家典范。事实上,那时的印度软实力措施正是反映了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使另一个国家能够对其产生好感并将其利益一致化的能力。如果印度那时的软实力政策是成功的,那么今天它还会取得成功。

印度的优势在于泰戈尔曾说过的:差异多样性(unity of diversity)。民主制度并不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的制度,多元化才是印度文化和文明的核心理念。印度人喜爱且拥护这种多样性。因此,印度的公共外交应当沿袭这样的文化,与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共存、共生。贯彻这样一种概念,印度对外传递文化的过程就不会威胁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回看历史,有这样一个事实不可动摇:中印两国在东南亚地区都有文化的传递与承载,但他们从未冲突。这一点足可以将印度与他国的软实力区别开来。

(来源:Eurasia Review,作者:Abanti Bhattacharya[印度新德里大学东亚学系助理教授],日期:2013年8月6日,编译:胡绍聪,链接: http://www. eurasiareview.com/06082013-indias-growing-soft-power-in-southeast-asia-will-itclash-with-china-analysis/)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