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44期)
企业家要有公共外交素养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6日  来源: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作者:赵启正  阅读:283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跨国经营公共外交十讲》主编):传统的公共外交是外国定义的,是一国政府对外国公众来表达本国的主张,目的是让外国公众对本国友好。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的时候,都不可能不参考民意。如果外国民意对本国比较友善,外国政府就容易采取对本国较友好的政策。比如现在中日关系,双方民意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哪一个国家采取主动让步,或者主动提出一个对对方较有利的政策,必然会遭到国民的反对。后来公共外交有一些发展,因为全球化的原因,一般普通公众,特别是企业家,深刻地感觉到本国的声誉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如果国外说中国不可信,说中国人不可信,中国产品不可信,立刻就会影响公司的贷款成本,影响到产品销售,企业家是最敏感的。
      企业家是公共外交的最重要的承担者。在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企业受到很高的礼遇,他们甚至能够会见对方的总理、总统,因为他们都是投资者。他们表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声誉,从公共外交的角度,从声誉的角度来讲,他们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经济谈判,还在于跟外国社会对话。但是,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他们把中国在中国国内做的一些不太恰当的事情带到了国外,就出了问题。比如说拖欠工资,又比如说对方工会说要开除人,必须跟我们商量,但企业可能就没做到,这就是社会责任。我们国家的企业家很多人认为捐款、助学就是社会责任了,其实不然。对股东保证红利,要透明;对职工发工资,提供好的工作条件,改善劳动环境;对社会,不能污染,对当地政府尊重;尊重当地的风俗,尊重人家的宗教信仰,这些都是社会责任。
      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地吸收了外国投资,外国人到中国来受到了中国人的热烈欢迎,受到了很高的礼遇。因此中国企业家认为“我到外国去也是这样吧”。其实不然,中国企业在国外受到了很多的挫折。我们的企业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还行,但是在社会对话上就不行。比如说我们有一些IT企业到了外国,但是得不到国外的认可,不放心让中国企业承担网络建设。他们认为中国的企业受政府的控制,就因为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曾经当过兵。如果我们的企业家能到电视台上去辩论,能跟工会的领袖谈一谈,这样的麻烦也许可以避免。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我深感我们企业家要做公共外交的培训,要有这个素养,这就是这本书诞生的宏观背景。
      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给外国人的形象。企业家在谈判中是否头脑清楚?是不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对方?是不是对合同有诚信?是不是尊重工人的劳动?我们这本书中特别强调企业家走出去的文化素养是很重要的。这本书是在新世界出版社的大力帮助下出版的,它现在是全国畅销书第三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本书的内容符合中国企业家的想法。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