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45期)
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国内的战和思潮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瞿亮  阅读:1526

瞿 亮(湘潭大学):通常认为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国内的政略和舆论都是倾向于支持发动战争,在朝野一致主战的氛围下,他们发动了同清国的作战。但是实际上联系明治维新以来的知识分子以及政界一些人物的思想,从文献当中研究的话,会发现并不是如通常所说的。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国内实际上是存在着主战和主和两种不同的立场,但是最终因为主战的立场思潮压过了主和的思潮,才致使明治政府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出兵作战。梳理甲午战争日本国内的战和思潮,从中也可以逐步理清日本逐步走向战争的进程,对今天东北亚局势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治政府在建国之初,有一部分主政的人员认为应该把当时的焦点放在治理内部的问题上面,主张要维持国内和平稳定的局势,而且在这个和平稳定的局势之下来推动改革,在修订同西洋的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来摆脱殖民

危机。所以一开始日本国内出现了“征韩论”和“内治论”的争论。有知识分子认为清国自古以来同日本都是保持友好的关系,尽管他们现在落后了,但是由于他们自古以来与我们同文,那么我们要保持与他们友好的态势,并且实现鼎力的姿态而去对抗西洋。

到了19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国内兴起了一场重要的运动,叫做自由民权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发展到后期,由伸张民权逐渐变成了扩张国权。越来越多的人一致站在了同清国作战的立场上面,和平的声音逐渐就被同清国作战这样的声音所掩盖掉,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这也就成为了和平与战争思潮角逐当中,最终战争思潮胜过和平思潮而导致了日本后来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个观点,明治时代的日本提出“内治优先”、不同中国发生战争的主张只是基于国家利益下的一种权宜之策。第二个观点,国家力量的对比成为当时主战和主和的一个重要的天平,因为他当时看到中国强大,所以要暂时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第三个观点,随着国内民主势力的逐渐衰退,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势力膨胀,最终导致了战争思潮压过和平思潮。第四个观点,扩张右翼和以日本利益为首要的思想是最终引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