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50期)
赵启正:国公共外交应该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赵启正  阅读:269

中国公共外交应该如何发展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今天的会议以及这本书的主题在于,中国公共外交应该如何发展,或者说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把公共外交做得更好。

有些同志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题目,所以我简单说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公共外交”这个词是个进口的名词,英文就是public diplomacy,原始的定义跟中国的对外宣传差不多,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外国公众宣传本国的理念、政策,解疑释惑,从而提高本国对外国的影响,提高外国对本国的民意。如果外国对本国的民意比较好,外国政府就容易采取对本国比较有利的政策。这很显然,比如中日现在彼此的民意不好,那么任何一个政府都比较难采取一个对对方宽松和友好的政策,所以民意的重要性就在此。

其实,周恩来总理在1949年就提出过“人民外交”这个概念。他提出有政府外交,有民间外交,有政府和民间一起混合的外交。可惜由于当时在冷战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是比较孤立的,再加上我们汉语不够流行,我们的传播能够较弱,所以“人民外交”这个词没有在世界上普及开来。一旦普及了,“公共外交”这个词不出现都没有关系,就是人民外交了。

以后“公共外交”的概念有所发展,可以说当代或者比较新式的公共外交就是很多民间的团体、非政府组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承担了对外国说明本国的任务。如一些研讨会,如一些企业家在国外的招商活动,都是一种公共外交。如世博会,就是各国的公共外交。有的是由政府承担的,有的是民间承担的。如美国参加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美国馆不是美国政府出钱的,是美国民间出钱的,所以民间承担的公共外交日益丰富起来了。在中国,以“十八大”为转折点和标志,“公共外交”这个名词正式进入我们党的文件。“公共外交”这个词汇在中国的传播还不到10年,但是逐渐普及了。可是,各种研讨会大量还停留在公共外交的定义,以及公共外交的一般的原理上,而这个原理并不深,问题是实践很难、如何做很难。

我访问过美国国务院常务副国务卿,他就是负责政府承担的公共外交的最高官员。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美国的公共外交,政府花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很有限。美国的公共外交谁做得最好?好莱坞做得最好,好莱坞把美国精神传遍世界。”一枚导弹丢了,一个美国英雄冒多少风险,克服多少困难,把世界拯救了,在人们的概念里美国就是救世主。

政府并没有花钱,就是说它通俗的文化里面居然也有了公共外交的内容。

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普通的中国旅游者,他脑子里根本没有“公共外交”这四个字,但是他在外国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外国的民意,人家外国人认为“我接触了这几个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了”。它有公共外交的效果,效果可能是正的,可能是负的,如果他做得好就是正面的,做得不好就是负面的。所以在提倡公共外交的时候,同时也要求我们国民素质的提升。

每年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出国,这个数字一直我也搞不清楚,因为我们宣布的数字是出境人数。现在的出境人数是9000万,包括港澳台。最近我请上海图书馆帮了我一个忙,弄清楚到外国的人数是多少。现在大体上弄出来了,13%-15%,也就是说如果是9000万的话,那就是1200万人。这是真正到外国的人数,这个数字就不小。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每年出境人数是1万人。大家想想,中国等于没有国际交往,因为咱们不做生意,没有旅游,这里大概有一些公务活动,另外港澳台有一些,才1万人。现在出境9000万,到外国的1000多万,所以影响力很大。你到世界名胜,到巴黎铁塔也好,到涅瓦河畔也好,中国的声音都听得见,当然我们说话声音也大,到高级的消费者商店买东西也是挥金如土,这个也有公共外交的效果,虽然他不懂公共外交。提倡公共外交的时候,实际上也呼吁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社会进展,说明中国的历史,说明中国的文化,解疑释惑。说到这儿,再往下怎么办?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觉得各行各业都有对外表达中国的责任,你不是发言人,但是只要你跟外国人说话了,只要你出国旅游了,或者留学了,或者你班级里有同学是外国人,只要有这个交往,必然表达中国的思想,就是通过你来表达的,你可以讲你的家庭,可以讲你的学习生活,但都在表达中国。

这样来说还是不够的。正在此时,就是2011年年初,海南出版社还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就向人民大学提出来,是不是写一本《公共外交战略》,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何表达中国。最初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还是犹豫不决的,因为“战略”这个词不大好用,它是全局性的,并且有一定的长期性。我们说是不是改成“公共外交理念和路径”?但是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他们要出一套书,全部叫“战略”,所以这本书最后还是叫“战略”。

这么看,这本书也许还比较粗糙,但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在公共外交中,大家可以看目录,这里包括两个:向世界说明中国,如何说明中国的民族文化,如何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政策,如何说明我们区域性的,比如说中国这么大,各地文化不同,怎么表达本地的状况,让受众来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我们的手段,在新媒体时代,比如说网络,“网络外交”这个词也有,希拉里老说“网络外交”。她怎么说的呢?她说:“网络无孔不入,到处都有,甚至于中国不拒绝高科技,因此不拒绝网络,因此通过网络可以传达美国精神。”她是这样说的。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直率地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因此不能拒绝美国思想。”希拉里说:“拜托各位,google、facebook,请你们多向外国表达美国的精神,这是美国政府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政府往往不被信任。”她是说美国政府。所以我们这里也有一节是讲互联网,也就是网络外交。这里包括,一个是网络怎么用于公共外交、网络表达什么,同时还要表达中国的网络政策。现在网络政策斗争很厉害了,我们的华为出去老受阻。人家说:“你们有后门,你们是间谍网络。”我们认为这从何谈起?他说:“你们华为不做间谍网络吗?你们的总裁是复员军人,当过三年兵。”“我们是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也受共产党的领导。”现在我们明白了,斯诺登他们专门做这种事情,也就是以他们的经验和他们的习惯当然认为中国也做,也就以他之心度我们之腹,这个就摆脱不了了,所以华为到处碰壁。

由此我们就想到企业的公共外交。企业是公共外交非政府中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太多了,到现在几万家了,170多个国家有中国企业,有大有小,但只是初级阶段。在全世界的直接投资中,中国的直接投资只占 3%,而中国的GDP差不多是10%,这就不成比例。我们只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10,是英国、法国的1/3不到,所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的潜力非常之大,并且企业家很积极,政府很支持。理由是什么?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不能老买美债和欧债,请企业家把它花了吧,到国外去投资,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就回去了。而企业家自己呢,愿意购买外国的知识产权,愿意兼并外国的商业渠道。小的企业家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去买便宜的土地,去雇佣廉价的劳动力。所以从上到下都有走出去的愿望。

那么企业家是走出去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他比咱们1000多万一般的旅游者力量大得多,很容易得到外交政府的接见,特别是到中小国家,一些企业家比我们政府官员更容易获得外国政府的接待,这有很多案例。比如说在世博会和奥运会上,一些非洲国家,我们政府去请都请不来,而我们在非洲做生意的企业家把他们请来了,这是真事,公共外交的力量如此之大。群众团体、企业家可以和外国政府首脑对话,这不是公共外交中很高级的形式吗?所以我们这里也有一章是关于企业走出去的公共外交。我们是需要公共外交的,但是各行各业各领域如何去做公共外交?这里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不要求企业家像政府发言人那样去训练讲政治话,只是说你到了外国不只是面对谈判对象。当你和谈判对象谈判的时候,这时候可能外国议会说:“你不要和中国人谈,中国人不可靠,他们会对我们的安全造成隐患。”工会说了:“中国人在国内经常拖欠工资的,到了我们这儿要拖欠我们工人的工资,因为我们工会也不放心。”在中国加班加点是常规,那在意大利、在西班牙、在葡萄牙、在法国是绝对不加班的,给多少钱也不加班,能够保证劳动的福利。教会说了:“他们尊重宗教吗?”媒体就有各种文章了。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只能和谈判方中对等的人去说经济话,就不敢到议会去作证,不敢到电台去辩论,受了委屈不敢到法院去打官司,这都是公共外交的内容。所以这里有一节就是讲企业或企业家的公共外交。

这本书的主旨是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我们要求各行各业在与外国打交道中善于对话而已,没要求大家去讲政治、去讲哲学。因为说好了你自己的企业,人家就理解了中国。“哦,华为是这么成长的。中国是市场经济啊,完全的市场经济。”因此绝不会怀疑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了,但并不要求华为去讲政治话。

华为也很明白,当他们在国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要求大使馆去说话,他说:“你越说,我越变成受政府控制的了,我们自己去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企业。没有水平的企业呢,“我们不行了,请总领事帮我们说说吧。”越说越糟。那你这不是共产党领导的企业吗?你不就是个危险吗?再说,政府说不了你那些结合专业的话。

我们有个“玻璃大王”叫曹德旺,他的企业生产的汽车玻璃占世界产量的60%-70%,很厉害!美国和加拿大诉他倾销,他自己打官司打了四年,两个官司全打胜了。如果政府出面就不行。所以企业家他们公共外交的本领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都很多,但有些失败的案例很不应该失败。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一个是对中国无端的猜疑、对中国的排挤。但除此之外,就是我们的企业不善于和外国社会对话。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相比,可能国有企业的困难更大一些,因为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更具有政府的背景,因此他们有所抵触。私营企业因为是民间企业,有时候他们对民间企业的怀疑和警惕会比较弱一些。可惜的是,除了大的私营企业以外,比较小的私营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他们更不善于与外国社会打交道。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总结,除了企业自己说之外,我觉得研究所、大学的老师要做一个提炼和分类。我们那本书里做了一些,也是我们直接调研的结果,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随时有新的案例出现。

第二,我们鼓励大学,甚至于对私营企业家进行培训的教育机构,现在有这样的机构,专门培训私营企业家,这些机构要对企业家进行初步的培训。培训的师资力量,一个是已经成功的企业家,研究公共外交和国际经济问题研究者,他们应该是老师,另外从事公共外交研究的学者也应该是老师。现在只知道上海同济大学成立了这样的高级培训班,请了中国人和外国人,是这样做,但是远远不够。

十八大报告里的一句话,我们一直在讨论,写的是“切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其中一部分,但它不是全部。我问了参加会议的人,说原来稿子上这两句话不是摆在这儿的,后来发表的时候把它俩摆在一块儿了,这样公共外交的定义就不全面了,就太现实了。我们现在引用只引用前一半“切实开展公共外交”就完了,后面这一条太具有商业性,在国外不好开放的。虽然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是放在第一条说不好,作为后面的解释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有一个表达的和谐性,表达的善意问题,直接说为海外利益,那等于是谈判了。  这本书,大家看目录,我们想到的方面写了十几个,目的就是请这些领域的人有一种公共外交的概念,有一种与外国社会对话的本领,从而使中国的故事能够传播出去。中国的故事不需要另外编造,你自己的实情,你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自然会涉及你的企业,乃至于你个人的故事,那就是中国的故事。大家的中国故事加起来就是中国故事大全。

今天来了很多作者,基本上是人民大学的,因为当时编这本书很仓促,但是编了三年,之所以写了三年,就是吃不透怎么个写法。

再重复一下我开头的话,不是为了推广这本书,而是为了推广公共外交的理念,特别是如何实践,我们呼唤社会关注,这样我们中国就可以避免在国际舆论上的孤独。从现在外交的形势上可以看出来,有人想让我们孤独,但是我们如何不孤独、如何发出声音来?公共外交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约瑟夫奈说了,软实力怎么表达?实际上它的表达过程都是公共外交。比如广播是不是公共外交?写书是不是公共外交?谈判是不是公共外交?展览会是不是公共外交?研讨会是不是公共外交?他就说得很清楚。他说: “软实力怎么表达?表达的过程都是公共外交。”这就把公共外交的意义说得比较清楚了。

另外,公共外交的统筹与实行是非常关键的。在美国,我和国务卿探讨这个问题,我说:“美国有没有统筹公共外交的?”他说:“政府花钱的,政府可以统筹。”我花钱,我请你来做,你就得做,比如说“美国之音”要加一个阿拉伯语。公众没有人统筹,是靠公众自觉去做的。他举了一个好莱坞的例子,政府没给钱,所以大量的是公众承担的公共外交,并没有一个管理指挥的部门。换句话说,如果公共外交都是政府指挥的,那它就不是公共外交了,就会觉得“你这只不过是换个牌子,其实你是政府外交,你换了个外衣,穿得挺好看,其实你里头还是制服。

政府主导是指什么?是指外交政策,比如说对日本,我们政府什么态度自然影响我们。像广播电台,像网站,我们有60种外语网站,公众根本做不了,这就是政府的。政府主导是指政府承担的这部分代表国家政策,比如说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觉得对,一定会跟随他的态度,是指这种主导,而不是对你下命令。

另外,从你刚才送我那本外国专家局的书,这是太好的公共外交了,确这一章,就是你们跟外交专家的交往,这可真是高层次的公共外交。那么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对于人民币的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对于气候治理、对于海外投资、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哎呀,他那本书里全有建议。这个建议是针对谁的?你对应的可不是政府,对应的是个人,因此你不是政府对政府,你也不是“people to people”,所以你是公共外交。“people to people” 是公共外交中的一种,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如咱们的对外友协,它不仅是公共外交,还是很重要的公共外交,并且现在也扩展了,他们出国也访问外国官员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进展了。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