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63期)
话题二: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反应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1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  阅读:1197

龚 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我主要汇报一下我们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域内外大国,主要是相关国家的政界、学界和商界,这些倡议是一个舆情的反应,做这个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去摸索我们应该把握一些重点。总体而言,沿线国家和相关的域内外大国对我们的倡议是整体保持积极的态度,中国推行这两项倡议的政策、意图,主要使用的政策手段以及前景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中间既有积极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疑虑的一面。我简单讲一讲,大家消极和疑虑的点主要在哪里。

首先看美国,美国并不是“一带一路”沿线所包含的国家,但因为它是全球的霸权和领导国,所以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相关地区都有美国的存在,所以必须要关注美国的一些反应。从美方来看,主要有几方面,它认为“一带一路”这个倡议其实是在抗衡美国亚洲再平衡的这个战略,实际上是中国在美国主导力缺乏,以及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和相关地区进行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一体化战略。一方面,避免在东亚再平衡地区和美国的竞争对抗有进一步的计划。同时,中国也在扩大自身的一个影响。

第二点,相对激进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相关地区尤其是欧亚大陆上,是在和美国寻求一个陆上和海上空间的权利分享和划分。

第三点,美国担忧的是“一带一路”以及背后近年来中俄关系的走近,本质上是打造着一种去美国化的亚洲地区的秩序。美国方面也曾尝试“一带一路”建设,因为美方前几年提出新丝绸之路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实施其实并不是特别地顺利,美方也认为中国在做“一带”建设上拥有美国不具备的资金优势,包括在“一路”的建设上,中国也可以利用东南亚海外华人天生的一种优势,但是美国也在说南海争端的存在也会加强东南亚国家的一种不安。

此外,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也刺激了美国去重新思考在中亚、南亚的政策,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应该阻止中俄走近,从而掌握欧亚地区的主导权。

第二,“一带”涉及的是俄罗斯、中亚、欧洲等地区,该地区主要是质疑中国的战略意义,认为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将要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俄罗斯的欧亚联盟倡议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虽然表面上两国达成了互相认可的共识,但是实际上中俄可能会在中亚利益上产生碰撞和猜忌,也就是中亚国家在未来很可能会面临在中俄的这种合作倡议下,转变战略的情况。此外,尤其是“一带”的建设,它面临着新疆问题和阿富汗问题,以及中亚和中东地区政治上的动荡问题。

在“一路”设计沿线重点国家,特别在东南亚国家的评价仍然是非常复杂,首先是南海局势的紧张将成为中国与东盟构建“一路”的重大障碍,相关国家对此仍然心存疑虑,它们对中国的不信任会造成“一路”建设的前景不明。第二,“一路”建设实际上和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倡议是相竞争的,中国有没有可能使东盟国家相信可以同时参与两项倡议,这是现存的一个问题。第三,他们觉得中国提出相关合作的项目,包括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都缺乏下一步具体的方案,缺乏一种透明度,此外在南海问题上共同开发和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不大,此外是担忧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和对印度洋海上安全产生影响。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正视相关舆论对于我们“一带一路”的倡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这也凸显了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国家开展公共外交,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全面务实阐释的重要性,逐步降低和打消相关国家疑虑,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我们要强调倡议的积极合作性质和和平性质以及合作共赢的性质。我们在对外宣传中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这种硬性词汇,而应该用“倡议”或者“经济合作”等软性的词汇,这些在英文中有非常大的区分,在我们看来首先是我们自己在对外宣传中是特别喜欢用这种方式,国外的解读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主动发声,把别人对我们的解读政治化、战略化。

第二,在“一带”沿线地区,各重要大国也提出自身主导下地区合作倡议,就是包括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现在部分舆论将“一带”倡议与欧亚地区的其它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对立起来,夸大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等国的利益冲突,认为“一带”倡议会对其他相关倡议产生排斥、挤压和替代效应。我们应主动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即“一带”建设以自愿为基础,不强求以双边或多变条约为基础,不预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目标。我们要不回避分歧和竞争面,积极发挥现有机制对多边合作的延展效应,积极营造出多方参与的氛围,寻求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地区组织合作的可能性,探索与相关组织现有倡议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

第三点,我们要积极和域内外及沿线国家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就是和他们讲我们在哪些领域会一起做,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去打消相关国家的一种疑虑,更好地营造出一种合作供赢的氛围。谢谢大家。

鲁世巍(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的反应还是比较强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叫“一带一路”与周边外交,从“一带一路”不局限于亚洲,也不限于周边,它可以说是通过“一带一路”走向欧洲、非洲,所以它还不再指向传统意义的周边,这里“周边”应该是“大周边”。从“一带一路”反应上讲也只是周边国家有反应,包括美国。因为“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对它现有的地区秩序、国家关系包括地区利益关系以及国家格局都会带来影响。我想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它肯定要关注。所以,如果从概念本身来看,还不只是传统的周边,应该是一个大的周边。在外交上的应对,一方面是周边外交怎么做,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怎么做。

刚才龚婷的观点强调了合作性和开放性,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她刚才讲到了我们不讲大方面的战略概念,而是强调它的经济属性,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经济属性好像淡化它地缘政治的色彩,但是现在的“一带一路”是把这个战略提出来了,也明确了它是我们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公共发展的一个战略,这个战略本身必然有地缘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把握,过分强调地缘属性,必然和美国和其它一些大国在地缘上,战略上存在利益的差异。具体该怎么样强调它的经济属性,强调务实合作,强调包容,共同发展。

高 伟(外交部一等秘书)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院的研究人员在出访以及学术交流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们“一带一路”建设的疑虑。然后,我再综合我们院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指出的对“一带一路”的建议。

首先,我先讲一下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疑虑。东南亚国家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它们有三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中国的战略意图,东南亚国家普遍担心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有意抵消美国再平衡战略。因此,东盟国家强调的是开放门户,力避在经济合作中单独依靠中国。

第二,东盟国家担心失去地区的领导权,他们认为“一路”建设将有助于中国确立地区的主导权。而东盟的作用将日渐式微,因此东盟在“一路”建设上,倾向于选择性参与,如果有利于当地就适当参与,而如果是以中国为中心就保持距离。

第三,担心本国利益受到损害。例如互联互通会对已经建成的枢纽港如新加坡等等,形成一定的分流冲击。目前,东盟国家的情况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低临港合作以及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经济建设是最重视的。

我想介绍一下海上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因为马航事件证明了多变海上合作的可行性,也充分暴露了机制的缺失与不足,另外地区天灾的频发,像一些台风、地震、海啸、空难、海难等,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觉得我们可以把搜救作为地区一个合作领域,在我们“一路”建设的讨论中,应该加强低敏感领域合作,尤其是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

另外,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存有戒心,认为这是对俄罗斯中亚主导地位的挑战。他们的担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担心“一带”会使俄的地区政治影响力衰退;第二,担心“一带”建设会使俄经济地区主导性减弱;第三,担心“一带”的建设会使俄罗斯能源垄断地位被瓦解。中亚国家政治安全局势与合作诉求其实是存在差异的,导致“一带”平稳推进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中亚各国有几个特点,第一、中亚各国外交游走于大国,他们在主动和大国合作的时候,注重的是即时效益与本国的需求,患得患失,多疑善变。第二是中亚各国的政策实用现象,对“一带”的利益诉求不太一致,导致这个区域的协调力不足。第三是中亚各国的政治精英存在着矛盾的心理,既想从我方获利,又怕沦为我方的经济附庸,同时又担心俄罗斯的猜忌,因此我们在“一带”的构想上缺乏完整内容,使各国社会对它的构想目标实施方法和实施重点都认知不足,社会舆论的基础比较薄弱。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把这些建议提交给外交部以及有关等部委办,综合我们的这些建议,我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点,我们建议应该强化亲诚惠容的周边合作意识。尽快出台完整的“一带一路”白皮书。详细阐述我们的愿景、目标以及重点手段,化解周边国家的疑虑,建议白皮书除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内容外,首先要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追求地区主导权,不构建势力范围,不干涉内政。第二点是突出共赢的理念,第三点是强调共建的方式,第四是强调循序渐进,包容互进的特点。“一带一路”既非运输走廊,也不是一个惊人的项目,它既包含互通,但是也应该与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互兼容,相互对接。国家之间相互借鉴发展经验,操作上应该是先易后难,先从最高的互联互通及投资合作入手,然后逐步推进。

第二个建议,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与人文项目的具体合作。

第三个建议是以地区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援助与企业的活动。经济援助,我觉得我们应该替代现在的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人力的模式。企业活动更关注的是民生工程,多建医院、学校,注重环保,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并且可以考虑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年报,从而切实带动周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个建议,建设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试点国家营建这个战略支点网,其实,这和伙伴国家的网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都不太一样,与我国的关系程度也不太一样,所以要寻找一些有一定基础,具备相当发展潜力的国家,并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这样将有助于打开局面,较快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工作。这是我们一些初步的建议,也是我们院专家学者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吴 玫(澳门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副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因为我本人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日报工作了一些年,所以非常关注中国的对外传播,我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主要做的是区域交流,就是广西、云南和中国东南亚,自己也做了一些东南亚方面媒体方面的事情。

第一、我觉得舆论是运作出来的。就是大家说东南亚那些舆论环境,那些舆论环境不是说中国做的多好,然后我能够用事实告诉他们,我帮你做这些舆论就可以去改变过来的,因为那些舆论来源于西方,从殖民主义时代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就是从东南亚去中国化,这个东西是运作出来的。我们原来的外宣观念具有比较中国化的思维,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好,人家就可以知道,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我们面临的是西方主导的宣传模式,它完全是用符号来推动,用做品牌和做营销的手段来推,你做得再好,不在媒体上像他们一样去宣传你这个品牌,去营销你这个品牌,你永远是被别人责骂,然后又要去辩解,完全是陷在他们设的符号陷阱里面了。

我们怎么来做中国友好舆论,特别是对东南亚做友好舆论,这是需要做顶层设计的,完全像设计一个品牌,进行营销的工作。另外,因为大家讲了很多宏观的东西,我就讲一个具体的案例。关于东南亚,我做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它有一个对外宣传的视频,我们又去广西做焦点组访谈,访谈了十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当时我们发现中国的视频重点是说国家大事,可是对于东南亚那些学生来说,他们也不是很理解。但是,通过跟他们焦点组访谈,发现那些东南亚学生对中国最大的期待是中国可以帮助他们的国家发展,让中国把经验教给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就可以发展。

还有一点,他们在中国南宁学习的经历非常正面。我们让他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字来表述一下在南宁学习的感受,他们用的是“家”,“温馨”和“温暖”,“像亲人一样”。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设计对外宣传的东西,也是可以用来讲故事的,我就讲这些。

叶淑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副教授)

今天有不少专家学者谈到要充分利用华侨华人和留学生来做好“一带一路”的工作,以及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方面的工作,我针对自己做的一些留学生调研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做了大概有一千多名的留学生访谈,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留学生在来中国前后,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这是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但是这是一种波动性的上升。

第二,我觉得不同的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针对我们这里谈的议题,我想中国的周边国家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对中国有一个好的看法。我发现非洲的留学生看法是最好的,其次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的,还有东亚的。像中国最周边的,比如说日本、韩国,还有越南,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比较负面,其中日本是最为负面的,几乎在所有指标中表现都是负面的。

第三,亲情效应,这个涉及到华侨华人范围,华侨的子女要比中国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的看法还要差一些。

第四,中国实行奖学金制度吸引留学生,但是拿到奖学金的留学生对中国的看法并不比没有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看法要好,我就有一个比较强的感受,他们跟中国的互动,包括中国朋友越多对中国的情感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波浪性的提升。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针对他们沟通的困难以及学习的困难,我们可以给它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比如说我们利用微信开设一个公众服务号,或者开设一个留学生的论坛,我发现国内关注留学生的大型交流平台几乎没有的,我想这可能需要我们智库或者是科研机构或者学者去努力,创建这样一个平台,我希望能够做这样的平台,因为我也希望借这样的平台吸引大量的留学生在这里面互动,从中我也可以做一些调研,可以动态去了解他们在中国崛起的进程当中,他们的中国观的变化和中国印象的变化。如果有感兴趣的领导或者是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加强交流或者是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来推动这个交流平台的创立、发展,谢谢。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