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5年 > (总第65期)
吕晓莉 在国际关系学术框架下思考女性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5日  来源:  作者:吕晓莉  阅读:1101

吕晓莉(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用柯老师的话说,我们绝对是干活的。基本上是两块的工作,我这边主要负责为国际交流中心做一个调研报告,进行一个案例的分析。现在报告的初稿基本上出来了,经过资料的搜集,包括对李主任、周主席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度的访谈。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报告的大三块已经出来了,主要干哪些工作,有什么特点、影响,这些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自己的小团队可以完成的事情,最后一部建议,还是需要整个团队的群策群力,这块我再和柯老师商量,通过什么样的平台和方式,我们最后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针对性的建议。具体的报告内容会通过察哈尔学会给大家推送,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接下来想从自己参与项目的感受稍微谈这么几点。

我本来是搞国际关系的,在参与这个项目之前,我真的没把女性身份当作一个优势来看待,但是通过认识周主席、李主任、杨晶、杨玲,在一起沟通的时候,我才发现当女的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还有这么多专业的地方去关怀你,真的是一个好地方。我本身关注两块:一块是全球治理,我们学术圈里谈全球治理比较多一点;再一块比较关注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话题。这两个看着互不相关,一个高高在上,做全球治理的,再一个是社会组织国际化。其实现在中国在步入一个全方位外交、中国特色外交的格局之后,听了钱老师讲述她的外交生涯,我觉得确实我们的外交官非常辛苦,非常之多的付出,但是中国的外交到了这个时代,我觉得还需要一股力量,就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无论是在解决全球问题这种特别高大上的领域,还是更接地气的民间外交,还是公共外交这个领域,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光是一种国际惯例,其实它已经成为中国现实的需要。

我想分享的第一个感受,我关注交流中心比较多,其实从我自己的一个观测点来看,这种体制内的社团组织在引领社会力量国际化的过程中,它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来判断。我以前关注社会组织在国际化的这块,其实也有不同层级的,像外交部有一个外交官协会,就是退休的。前外交官联谊会。还做过一个case,也关注过。它和咱还不太一样,这种中层体制内的关注的比较少,所以这是我的收获。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在社会力量这块其实我们是非常弱的,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是缺位的,现在开会,包括我自己去开会都觉得在谈一堆中国的事情,但是中国人没有,都是一大堆老外在说中国怎么怎么样,而且在一些特别小的民间外交领域,中国人都是很缺位的。光靠我们的职业外交官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这时候社会力量一定要进去。

在这里面我想说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中国的社会组织这块,无论是从民政部的口径去统计,还是从所谓的国际标准去统计,它在国际化的领域里其实水平是比较低的。一方面和我们的大环境有关系,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系。但是另外一方面和我们的视野、意识是有关系的。这次的调研让我增长了很多信心。

咱们叫“人民团体”,在学术圈他们叫“社会组织”。咱们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水平,具有这样的一个视野,我觉得是非常不错的,其中的经验可以进行模式化推广的,而且在大的社会团体国际化的过程中可以起一些示范和引领作用。因为从中国的实际看,其实我们官方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走出去,绝对要起到一个榜样和开路的作用。只有这样出去了,第一方面政府放心一点,第二方面对政府外交的助力可能会更恰如其分一点。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李主任那儿,还是周主席那儿,从我们的研究的角度上看,责任感应该更重一点。不光是作为妇联外事工作的一种推进,其实是当作中国社会力量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发挥力量的一个补充,往这边想的话是不是将来做事情的空间会更为广阔一点?因为这在西方是非常普遍和有用的渠道。

第二点我想说一下,尤其是国内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国际化的路径里面,什么东西发挥一些比较重要的影响力,或者说它的影响因素在哪里。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精英人物、核心人物的视野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无论是草根的还是官方的,在社会组织这个领域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一个核心灵魂人物的国际化事业或者是国际化参与能力非常强的话,那么这个组织的国际化水平明显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是不能忽视的在社会团体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我们不能光靠某一个人,但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

我想说,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国际化的路径里面应该怎么样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经常说视野、项目、管理,到最后的机制。在任何项目的拓展过程中,我们能不能从这些领域去考虑,把它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会因为某位核心人物的职位的变动而影响这个团体、团队的延续性,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最后谈一点感想,就是我们的传播,这点很重要。我在接触周主席和李主任这个团队之前,觉得妇联好像跟我关系不太大,不会想到维权的时候找找妇女组织。但是现在高校的青教们,都属于自己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纠葛的时候,觉得自我寻找平衡就OK了,不知道还有这么专业的好地方。希望我们的项目,包括我们关怀的群体,包括我们的传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提升。虽然我们做了很多,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多,宣传的广度和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在外交实践的舞台上更多有“娘家”的扶持,或者有更多的渠道,我觉得这是社会组织平台作用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