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5年 > (总第66期)
自由发言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6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  阅读:1356

雷希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我叫雷希颖,我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研究生,我的课题是网络外交,我提个问题,可能是对微博来说,我算是实操者,这有几个我的想法,所以刚才雷老师提到,定位在微博的话,其实没有冲突,他们定位在微博是没有冲突的。我提我的想法,这本书的框架我快速地扫描了一下,我认为它是一个微博操作者视角下的产物,觉得它不是“微博外交”策划和实施者的角度,这是有区别的,所以它只是一个观察什么样的成果。它的特征是个体化特征,以及战术化特征,这本书呈现的是这个东西。

但是它没有上升到整体化、管理化的研究,这是一个视角切入点的不同。它可能后续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战略性的研究。这是一个本质区别的东西。第二点是,因为刚才提到微博渐弱的问题,我认为微博在中国的地位无法取代,微博有微博的功能,微信有微信的功能,虽然都是传播信息,但作用有大很的区别。第三点,刚才钟老师提到,别人看中国是红色的,而我们看外面觉得很不错,或者觉得外国很好,这种心态是有差异的,中国官方的态度和定位应该算是我们在实操层面有可以做的更多的事情。

刚才朱老师提到的问题,其实我们也尝试这样的工作,其实中国的官方还真的不是没有做事情,只是说我们在很多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中国官方不善于做这样事情的成果,其实中国官方在这段时间,尤其2014、2015年有非常大的转变,可能你没有看到,但他在做,而且成果很好。

吕晓莉(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硕士生导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很感谢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我是搞国际关系的,我觉得钟老师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一个非常大的价值是,其实是破解中国传播途径困境的一个借鉴。其实中国现在面临很多的困境,不管你是发展中大国也罢,新兴大国也罢,怎么样也罢,总是在这个对外环境的一种塑造方面,我们始终有一种有力使不出,或者别人觉得我们使的力不对的这种困境。还是回到这个话题来,我自己做过一点点小的剖面,就是把我们的政务外交平台,就是我们的外交小灵通,还有美国国务院的那个微博拿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如果从学术角度来说,原创度、多媒体的使用度,外交小灵通丝毫不逊色。最重要的是受众,它是在推特,我们是在新浪,在这个环境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传播的效果也有差别。我们做网络外交也罢,微博外交也罢,国务院新闻办说是我们推特,脸书不能开,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把中国经济上的大国转化成世界上的大国,可能需要做的确实是非常之多,就觉得需要我做很多事情来推动,这是一点分享。

朱承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联络局处长):你说的问题,看似一个传播的问题,我们对外传播无力,但我觉得根本上是国内自身的问题,当然中国自身确实强大了,那么老百姓对自己的国家更加有自信了,真正的自信起来。那么你说的那些就不攻而破了,我们有理说不出来了,没有,我们道理很通,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这些做好了,那么,传播的问题也解决了,这次足球为什么踢得好?关键就是一个体制有没有理顺问题,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张跃颖(新浪政府事业部总监):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什么?一个有形外交和无形外交的问题,或者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主动像大使,像我们研究对外的媒体,就是有形外交就是主观能动地做一些事情,其实很多网民都在做无形外交,在整个微博的应用和传播,包括他的主观的表达,包括去年南京举办的这个国难日,当时我们在微博上也做了活动,网友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这个时候,其实是一个被动外交,其实外国在关注你,你可能没有主动传播出去,但他会自己看。这个其实也已经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外交。

雷希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我跟您探讨一下,中国想去传播影响力很小,可能是语言的问题。但是在十年前,你连这个问题都不会去重视,因为那时候中国不重要,没有发展起来,未来无论是用什么写的,大家都会关注。因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了。

欧 亚(外交学院副教授):首先祝贺钟新老师出了这本书,我有几点感触,刚才各位老师、各位领导都提到了,就是非常扎实,而且是从传播学非常专业的一个角度。刚才专家也说了,这是操作层面,我们本身就是传播学的背景,从专业学角度来评价,这本书非常好的,因为你是基于传播学的角度,基于对微博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它本身特质的把握,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再从这个点切入公共外交,恰恰弥补了传统外交学和国际关系领域不足的层面,我觉得从应用性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刚才雷老师提到,说微博是一个茶杯里的风暴,但是我自己觉得,微博这种新的传播形态非常重要。它所影响的,基于微博那些受众,微博上发生什么事,微博之外的人不知道。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微博现在是传播途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微博上的很多事情也会深切地影响到现实。我觉得它不仅仅是茶杯里的风暴,有时候一个很小的支点上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社会信息传播大的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钟老师这个书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就是前面理论部分也说了,正是因为新媒体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它通过对普通民众的一种附权,来实现社会网络的Web1.0。对中国来说我们目前放弃了这一块,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个手段,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过去我们传统媒体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不管是 CCTV也好,新华社也好,在国外落地的情况并不是很好,现在我们有这个很好的平台,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像朱老师刚才说的,处于种种考虑,没有用这个平台,我觉得非常可惜。

朱承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联络局处长):刚才说外媒善于用,说到三个“心”,有心、用心、耐心。实际上中国就是这么一个发展的阶段,过去是落后100年,现在是落后10年、20年,这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公共外交各种协会也逐渐起来了,大家也在有意识地做这个事情,包括微博外交,在这本书出来之前,外交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我们的对外媒体,包括各个企业,他们都做了很多工作。但确实是在试水,在做,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在加速的,而不是在变慢,一个总的态度对这个新媒体的运用,中国媒体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态度。在法律框架之内,我们是鼓励大家运用网络去交流、去经商,去做各种事情,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大家未来可以期盼的,大家不要悲观。

但是,到最后,还是会面临这么一个瓶颈,就是语言的问题。中文和英文,或者是其他语音,它毕竟差别很大。我们的一些表述,中文要想传播出去外交部的翻译室做了很多工作,但却是很难。我们讲一些生动活泼的中国故事,每个人讲好自己身边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中国人的一张名片,就可以绕过这个艰难晦涩的词语.

同时不光是语言,公共外交同时还有行为,包括你在飞机上你的表现,你的礼貌,这些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觉得很长很长时间都跨越不了,只要其他方面做好了,这是可以跨越的障碍。今天讲到了好多外交,这里省略了两个字,公共外交,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是完全区分的,政府之间的对谈最后要达成某种共识,或者说,大家各自召开发布会,实际上现在大家做的是公共外交,我们省略了这两个字是为了传播方便。包括地方外办都是公共外交,绝对不是外交行为,这个我们还是要了解的。

然后就是,经常有人说,我们做公共外交,这个有意识的公共外交和无意识的,但是产生公共外交的效果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那他是不是做公共外交呢?他可能不抱着这个目的去的,但他的言行会有这个效果。我们就是要每个人都有这个意识,有了这个意识之后,知道他会产品公共外交的效果之后,他就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实际上对他个人的素质也是有规范,不能说出国了不打架,回来就打架。

柯银斌(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今天的研讨会,我是非常享受,大家围绕这个观点讨论得非常自由,讨论得非常有内容。

钟 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今天我很荣幸,大家提出各种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采纳大家的意见,多做改进。

黄 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我也最后说两句,在钟老师的带领下,现在我们团队也在研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在北京设立了很多文化机构,到底他们做了什么事?也想在今年和明年之内有本书出来,希望是今年。文化外交的模式变迁,也是想通过研究外国在我们北京怎么去做文化方面的传播。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