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3年 > 第12期
韩方明:孔子学院代表中国软实力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8日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韩方明  阅读:220

近日,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了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感触良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大会致辞中指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为扩大中外相交相知、合作共赢创造了广阔空间,也为孔子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孔子学院是中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推介与教育传播模式而设立的汉语教学机构,成立九年来在推介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和谐的中国软实力等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已经成为“人文交流的有效载体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重要平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总量为代表的硬实力的提升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利好,相应地全球性的汉语学习热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渐成为一种时尚,不认得方块字那就是落伍了。孔子学院生逢其时,作为一家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教育机构,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在海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甚至经常将孔子学院作为行程中重要的一站。
      2012年,英国、瑞典、爱尔兰等7个国家已经通过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从而使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增至40多个,汉语正在成为一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语言。汉语热让孔子学院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遭逢更多的严峻挑战。
      随着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孔子学院的不同声音纷至沓来,有的国家甚至给其贴上政治化的标签,或者直接将其视为是中国输出文化价值观的平台,认为这是中国的“软威胁”。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学院的设立不是强制的,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传播的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孔子学院就是个学汉语教汉语的地方”,教育与文化传播是它的本行,政治与它无缘。
      笔者熟悉的一位学者在美国某大学做过几年孔子学院院长,他曾告诉笔者,“美国学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他们愿意与中国人交流了解中国,愿意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但是有的父母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名学生的父亲告诉自己的孩子“Be careful of the red China”(小心红色中国)。后来这名学生通过在孔子学院的课程喜欢上了程朱理学,已经到中国留学,而她的那位父亲大人也已经“情不自禁”地到中国旅游多次。
孔子学院面临明显发展瓶颈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与生硬的经济数字相比,文化具有更浓的亲和力。在新一轮的全面改革进程中,中国要推动与世界的人文交流,增强文化吸引力是重要的方面,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做好对外传播,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
中国以往的对外传播是僵化而单向的“外宣”,强调意识形态式的灌输,并不注重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随着国家营销理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对外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宽领域、灵活性的特点,已经逐渐摆脱以往的单一模式。中国新一届领导通过改革外交理念和形式、拓展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球化时代,更要不断创新对外传播形式,做好国家营销,在世界范围内树立正向的国家形象。
      要做好对外传播,融入当地社会与外国民众产生积极的互动是在具体实践层面的一个要求。对于很多外国朋友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而孔子学院则可以将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他们身边,让外国学生和公众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和认知中国,让“中国”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存在。
      孔子学院也面临着明显的发展瓶颈,目前师资和教材是其发展的主要短板。刘延东在本次孔子学院大会上就指出,孔子学院应该继续加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建设,还要努力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孔子学院自身的吸引力。对于孔子学院来说,这是做好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的重要基础,同时,孔子学院在未来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进一步更新对外传播理念和话语体系,弱化官方色彩。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下对“官方”的概念有着一种敬畏,认为这是信誉和权威的代名词,这种理念在当前的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对外传播等方面可能会引发外国政府和公众产生不好的联想。作为中外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合作机构,孔子学院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跳出了传统的窠臼,在未来的发展中,孔子学院不论是在组织运行还是在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应尽量地淡化其官方色彩,承担起公共外交的责任,以更加国际化的行为方式传播中国软实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外国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在地化。当前的对外传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自说自话,脱离本土语境,极易造成误解。在对外传播中要注重强调中华文化、当地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以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来传播文化,还要推动学员与中国国内学生的双向交流。笔者所了解的多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就通过走亲戚的方式积极推动国外学校与国内学校的合作交流,实现中外人文交流的“接地气”,一方面丰富了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国高校和机构的国际化。
      第三,孔子学院的设立要注意均衡发展。从目前孔子学院的数量分布来看,欧美与东亚国家较多,而非洲和南亚等地区偏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中国软实力传播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的设立在有所侧重的同时应该注重资源的均衡。中国在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南亚、东南亚等邻国中要加大孔子学院的开办力度,藉此增进邻国对中国的认知,逐步消除对中国的顾虑。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经济援助只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孔子学院理应提供给他们更多感受中国文化、更全面地认知中国的机会。
(韩方明: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原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年12月17日)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