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62期)
新周边外交战略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周兆呈  阅读:1288

周兆呈(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兼任副教授)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参加2014的公共外交年会,所以非常感谢察哈尔协会和韩方明主席的邀请,我的发言题目是“新周边外交战略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如大家所知,中国新一届政府把周边外交放在了比以往更为突出的位置,从中央层面强化外交安全领域的统筹协调,对外则在国际场合不断提出新的倡议,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演讲时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之后在北京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会议,部署这一系列周边外交的新思维和新概念。“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合作的构想,既体现了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也展示了中国试图通过周边外交新思维来改善与区域国家的政治互信。

这一年来,“一带一路”已经从战略构想进入了建设的实施期,其中的“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密切,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国的中央到地方都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实施这一战略,中央政府的外交方面,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轮廓逐渐清晰,并对外展开叙述和论说,地方政府则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积极争取政策的优势地位,比如广东、福建都先后举行了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品牌博览会等等活动。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构想得到了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领导人给予的正面回应,而处于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也积极响应,使得这一设想更为宏大。新加坡打算和中国政府合作新的项目,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中国中西部做一个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的第三个新中政府间合作项目。

另外,拥有6亿人口和庞大市场的东盟在2015年,也就是明年年底之前要建成东盟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显然能够推动中国抓住东南亚市场的变化,扩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继而也能享受东盟共同体政策所带来的优惠。

各位朋友,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结合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战略,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建立了中国和南洋、印度洋的联系沟通渠道,重组了中国和周边的关系,而在当下,随着中国的变化和体量的增长,在互联互通的条件下,现有的联系与沟通方式同样需要重建,继而重组中国与周边的关系,而从未来的角度看,海上丝绸之路将把双边的合作关系在一个设定的概念框架内进行重新设定。

而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念,体现出的是跨区域和跨民族的流动联系,这一点在互联互通的新环境下,无论是电子商务后面的物流、资金还是技术产品背后的思想和支持,它们在中国和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流通都拥有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因此,在具有理想主义和宏远目标的人士看来,海上丝绸之路正逢其时,中国与东南亚,乃至印度、中东这条千百年的联系可以用更宏伟的远景方式呈现和重建。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双边关系总体良好,双边高层互访、民间人员互动,经济往来日益提升,但是信任赤字、南中国海争端以及大国力量介入等等,仍然是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重大挑战。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热门的外交词汇之时,随之而来的信任赤字、主权纠纷、航行自由等等话题也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双方存在的一些矛盾和信任赤字有复杂的成因,也和中国自身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区域的旧有关系和习惯被打破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区域对于这样的新常态需要适应、接受并且熟悉,与此同时中国也需要更精细地实施周边外交战略,掌握并了解东南亚国家的心理和需求。

了解对方的背景、心理和需求,才能够有效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实现互惠互利,以增加和增强中国与东南亚的互信,削减信任赤字。

在此,我想提出我的三点观察和建议,以让东南亚国家能更真切和有效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等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

首先,完善海上丝绸之路的叙事。目前,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叙述可以说是建基在历史渊源基础之上的升级版,概念化的较多,具体的实施规划较少。从中国角度出发的论述比较多,从东南亚角度或者海外角度出发的论述比较少。因此,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欧洲或者其它的中东国家的了解还是在一个宏观而不甚清楚的层面。而且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学者、经济学者、政治学者他们各自的看待和分析角度都各有不同。

因此,从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上,可以结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包括像察哈尔学会这样的知名智库,以及东南亚学者,共同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话语体系,完成从政策论述、务实传播到公共外交的联动,使得这一叙述更为清晰、透明、浅白,更能够被中国和东南亚一线官员和公众所理解。

第二,推动公私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发挥民间的力量。公私是指公共和私人领域。周边外交是国家事务,但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要能够顺利实施,更多的需要依靠公共和私人领域合力的伙伴方式,既有政府主导的领域,也要有更多的民间动力,或是政府和私人机构的联手。既要善用中国的民间力量,也要发挥东南亚国家的民间力量。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依靠的也是民间的力量,而并非国家层面机制化,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政策的推动。在第一线的商人、企业家、投资家,乃至于媒体、学者,他们其实是对国家战略最为敏锐的人,他们会趁势而上,从中捕捉机遇,并且对这一战略产生影响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民间的力量发挥得越大,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正面作用就越大。

第三,换位思考,消除疑虑。中国推行的一系列周边外交新战略,毫无疑问会对周边国家产生新影响,有一些是带来正面的效应,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一些疑虑,以东南亚为例,一些国家出现的疑虑包括海上航行是否能保持自由,中国是否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中国是否有意寻求历史上的区域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等等。其实海上丝绸之路是在帮助中国重新建立区域的关系模式,这只有在和平的状况下才可以实现,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传递的是和平的信息。

在一些国家存在的某些疑虑可能并没有什么事实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疑虑确实真实地存在,举例来说,最近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舆论会比较关注或比较关心其中提到的对外工作应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我们也看到东南亚的一些舆论则对习近平的讲话突出了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这其实显示出了东南亚国家关注话题的不同角度。

因此,在推行周边外交战略的过程当中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了解对方的思维背景、来龙去脉,肯定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互相理解,并有针对性地消除疑虑,减少障碍,推动“一带一路”以及其它的周边外交新战略的实施。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