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64期)
中新网:政商界聚浙建言孟中印缅公共外交:接地气入基层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2日  来源:中新网金华  作者:施佳秀 实习生 吴雨辰  阅读:2205

中新网金华12月7日电(见习记者 施佳秀 实习生 吴雨辰)此间正在浙江东阳举行的2014年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上,来自全国政商界人士就“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展开探讨,提出中国公共外交应该更多地接地气,深入基层,让普通百姓更多地感到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援助。

中印缅孟(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地区经济合作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中国云南学术界提出,并得到印缅孟的响想。2013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更紧密连接。

云南红酒业集团董事长武克刚结合自身在缅甸的经历首先发言。他认为,中国对缅甸的援助目前演变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希望中国的援助项目,但另一方面,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中出现的环保、拆迁等问题却可能会让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

武克刚表示,公共外交要把非官方、民间的声音如实反映,才能让中国对该地区的援助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武克刚的发言得到了在场许多嘉宾的认同。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关呈远表示,中国在缅甸花费了很多人力、财力,但却没有得到当地应有的认同,这是让人遗憾的地方。

关呈远提出,“公共外交能帮助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做一些阐述,向当地说明,求得当地的舆论、人民、政府更好的理解、认同、接受。”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钱利华认为,相较于日本,中国在缅甸的投入更多,但效果却不如日本好。

“日本就是大量的NGO、志愿者,甚至学界、官方人员直接下到基层去,他们可能给你几十万美金,但是好多人为了这个项目转,为了这个项目研究,给你宣讲这些钱怎么花,你们会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就做不到,我们一下子撒出去几亿、几十亿,都是上层在谈。”钱利华如此说道。

他认为,能不能接地气,能不能跟基层的老百姓打交道,把中国对他们提供的帮助、项目说清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才是公共外交的主旨所在,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公共外交就是失败的。

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也谈到,过去十年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都是非常高尚的,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同,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落实非常不容易。如果国内在推进外交的过程当中只注重走上层,只注重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打交道,忽视了草根,这个状态是不能持久的。

中国政法大学国政系主任李群英认为,中国对缅甸的援助非常可惜。因为中国的援助很多都是对政府的援助,普通的老百姓感受不到。

对于对外援助效果不佳的现象,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吕凤鼎最后总结称,公共外交或者民间外交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有以“促进中国和他们所在国,或者留学国家的人民之间的友谊为荣、为责任”的状态,在如此状态下,中国的形象和地位一定会不断提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