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5年 > (总第67期)
刘海方 跟当地NGO对接,同时鼓励年轻人的志愿精神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5日  来源: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作者:刘海方  阅读:1381

刘海方(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 加拿大海外开发署有一个国际发展研究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在对外援助方面做的贡献是最大的。它的人员分布在非洲各个区域。这些人跟当地的各个 NGO接触,人员不需要太多,但是有自己的办公室。对当地的发展,跟援助有关也好,跟加拿大有关也好,甚至跟加拿大无关的更广泛的领域,只要跟发展议题有关系,他们都起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设立办公室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第二,我认为现在非洲华侨华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据我了解,在南非的民间华侨组织的能力可以打入社会各个阶层,直接影响到最高层,可以覆盖非常多的层面。我们国内的NGO可以更多地去跟他们对接起来,当地的一些华人华侨组织自身也有这种愿望。如果我们能够跟他们结合起来,同时能够更多地动员他们参与的力度,效果会更加好一点。

我们援助项目可能做的最多的是提供全套设备,也就是交钥匙工程。像坦赞铁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技术组织帮他们的话,是不可能到现在还能运转的。所以我觉得大部分的项目存在一个可持续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公司完成任务就走了。如果把这个项目化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邀请当地华人华侨等来参与维护,我们公司走了之后仍然有人继续去维持这些项目,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大而不当的情况。我觉得可以把它再分解,并加强和当地NGO的合作。

刚才大家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跟对外援助结合起来,我感觉国企也不是不想做,但体制限制太多,比如说财政部有关报销的种种规定,就很难让他们设立专门的基金来做社会责任。到底怎么样从制度设计上给他们让路是很大的问题。有很多走在前面的企业,本来不是借助国家力量出去,反而更能够知道在当地怎么可持续发展,他们跟当地社区有共生的意识,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做得很到位,我们更应该多去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

我知道在肯尼亚有批中国年轻人,使馆、企业往往怀疑他们在欧美就学的背景,往往质疑其目的是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受挫折的一种状态。我常跟民营企业讲,多跟他们合作,他们有一腔热血,他们所有的目的都是历练自己,并没把就业作为人生唯一的方向。我觉得这些年轻人有志愿精神,愿意把自己个人的小梦和大的中国梦融合在一起。我上非洲课的时候,班里每年都送一大批的人到非洲去,我去年是几个硕士一个博士靠着中国在那边的企业资助,就去实习,有三个月、五个月的时间了解当地社会,能够把当地社会理念带回来,变成学术作品,对于年轻人成长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我周围的年轻人通过各种国际组织出去,一点都不怕吃苦,甚至有年轻人自愿成立组织,在缅甸以及柬埔寨做大量的公益事业。这种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还是不缺乏的,希望我们社会更宽容,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