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公共外交季刊文章
斯韦特兰娜•克里沃希日(Svetlana Krivokhizh)、陈维: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中俄公共外交发展比较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8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斯韦特兰娜•克里沃希日(Svetlana Krivokhizh)、陈维  阅读:37

原题为: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中俄公共外交发展比较

原载于:《公共外交季刊》 2015年第3  总第23


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发展其公共外交工具。回顾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国的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过去的十年间,公共外交成为了中国学界和俄罗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对外政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中俄的公共外交发展起步时间接近,在发展阶段、路径、特征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以下就从概念理解、行为主体和价值倾向三个维度比较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异同,进而提出对两国公共外交发展的若干建议。

 

概念理解的本土化特征

 

虽然在俄罗斯学界与政界中,公共外交这一概念被使用的次数很高,但对公共外交的概念却缺乏共识。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在俄语里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恰当的翻译。公共外交有时被翻译成“obschestvennaya diplomatiya(公民社会的外交)”,这种译法将公共外交限制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然而,公共外交应当包括所有与国外大众的交流系统,包括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和政府项目等。因此“obschestvennaya diplomatiya” 只能是公共外交中的一种维度。还有一些研究者将“公共外交”翻译成 “publichnaya diplomatiya”并赋予其更广泛的含义,例如阿列克谢•多林斯基(Alexey Dolinsky)将其定义为“以其他国家公众为目标,为塑造本国的良好形象的政治”。这个定义意味着使用能够塑造国家良好海外形象的所有行为体和工具。中国也曾有类似的困境,“公共外交”在使用中有时与 “公众外交”“民间外交”相混淆。中国公共外交的领军人物赵启正将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都纳入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认为这一切构成了全球对话网络,并认为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这一定义在中国得到较普遍的接受。公共外交概念在中国和俄罗斯都不甚清晰的部分原因是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并且这个概念对俄罗斯和中国来说都比较新。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相比于中国公共外交学科教育的蓬勃发展,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学科化程度较低。俄罗斯的顶尖大学例如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都有国际关系学系或政治学系,但都没有公共外交或软实力方面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一般作为国际关系理论课程或区域研究课程的一部分。

 

行为主体的多样化特征

 

根据中俄两国公共外交的实践,其公共外交组织体制都比较接近“多部门协同型体制”,该体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行为主体的多样化。从政府层面看,两国外交部、教育部及其下属机构都是推进公共外交的主要力量,同时,非营利组织和智库的参与也在增强,大众媒体近年来的表现也较为亮眼。

 

政府行为主体的主导作用

 

俄罗斯的外交部、信息与新闻部和附属其下的俄罗斯联邦独联体事务、俄侨和国际人文合作署(Rossotrudnichestvo)被认为是俄罗斯实行公共外交政策的重要机构,该机构在推进人文交流方面十分活跃,包括推进姐妹城市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各类友好协会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构在支持海外同胞方面的工作,包括通过发展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企业和科技联系,定期组织活动,推动俄侨对俄罗斯主办的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年活动的参与来加强海外俄侨与俄罗斯的联系。俄罗斯教育部和附属其下的“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也是积极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是在2007721日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指示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俄语作为俄罗斯民族的财产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支持在俄罗斯联邦及国外的人们对俄语的学习。它在世界上44个国家建有俄语中心。俄罗斯—独联体大学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取得一个学士学位然后在俄罗斯取得一个硕士学位。该大学最成功的项目是“俄罗斯科技之日”,这是一项年度项目,每年从2月份持续到5月份,这期间会在世界各地举办一系列会议、圆桌会谈、演讲展示等,帮助各国人士了解俄罗斯的科学。

 

中国的公共外交也在政府主导下,由众多部门协同运作。中国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处”(后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国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十余年来的工作也卓有成就,充分运用语言文化的媒介,向全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其作用和意义已远超教育本身,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交流的重要指标,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大大增加,2014 年留学生的来源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东欧3国扩大到今天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留学生的学校则达到700多所。中国还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五大人文交流机制,对公共外交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新兴行为体的参与作用

 

非营利组织和智库是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新兴行为体。2010年,以19 世纪俄罗斯著名外交大臣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Alexander Gorchakov)命名的“公共外交援助基金会”和“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RIAC)成立,用以扩大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兴行为体包括各类公共外交协会和智库。近年来的一大趋势还包括地方政府(城市)和企业等新兴行为体对公共外交的参与。中国地方的公共外交协会纷纷成立,上海、广州、温州、西宁、扬州等地的公共外交协会在发掘城市特色、铸造品牌活动方面都有较亮眼的表现。此外,当前中国重视智库作用的发挥,一些民间智库也积极进行公共外交方面的探索。

 

俄罗斯和中国的公共外交经常被认为具有较鲜明的政府主导属性,公民社会参与有限。如2012年俄罗斯对外机构颁布法规,规定了接受国外捐款的非营利组织和作为国外力量工具的组织需要注册成为外国机构。这项法律在俄罗斯受到广泛讨论,其中一个主要的反对点就是,俄罗斯仅给非营利组织10%的政府预算,因此从外国基金得到资金更简单。

 

价值倾向的东方特征

 

由于中俄两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两国的政府行为主体在公共外交中都十分重视对自身价值观的发掘。关于俄罗斯的核心价值观,目前俄罗斯学术界正在讨论俄罗斯是否应倾向更为自由的西方价值观或者更为保守的东方价值观。中国有“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等提法,俄罗斯目前尚未有类似的提法。俄罗斯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对俄罗斯的负面印象,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视角。中俄在公共外交中试图呈现的价值观体系有以下几点相似之处。

 

第一,每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需要选择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以北京奥运会和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为例。作为两个文化大国,在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都十分注重对本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以此展现国家的吸引力。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呈现了中国的“和”文化,以中国书画中的卷轴作为主要载体,依次展现了中国的《论语》《春江花月夜》等思想和文化瑰宝,呈现中国气象。索契冬奥会闭幕式的主题就是俄罗斯文化,以俄罗斯音乐和文学成就为主要内容。这场演出以“反思俄罗斯”为名,呈现给观众俄罗斯文学家和音乐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体现出俄罗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俄罗斯所传递出的理念是,人类不应忘记俄罗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许多方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化。

 

第二,在一些国际事务上,为世界提供不同于西方的视角。例如,俄罗斯媒体和中国媒体近来对两国形象的塑造。俄罗斯的大众媒体是近年来俄罗斯公共外交的亮点,最成功的项目包括RT频道“今日俄罗斯”,这是俄罗斯国营的有线和卫星电视网络,该频道同时运营面向海外观众的网络内容。RT以三种语言频道播出,包括自2005年始运营的英语频道,自2007 年始运营的阿拉伯语频道和自2009年始运营的西班牙语频道。RT美国和 RT英国还提供当地的内容,在美国是当地收视率仅次于BBC世界新闻的外国频道。2012年,皮尤公司将RT列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新闻频道。 “俄罗斯头条”(RBTH)是俄罗斯政治、文化、商业、科技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新闻、评论和观点的多语言资讯提供者,以16种语言为24个国家的30家有影响力的国际报刊提供信息源,主要依靠专业、独立的俄罗斯和外国记者团队,尤其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行为及其国内进程提供专家解读。2014年,新媒体品牌Sputnik的现代多媒体中心在许多国家开始运营。所有Sputnik多媒体中心都位于主要的世界首都城市。2015年,Sputnik将以 30种语言,每日800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超过34个国家130余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媒体的优势在于以其独有内容和视角解读多样化的世界。中国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例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走出去”的步伐也颇受关注,目前纷纷加大投资,在海外一些国家落地。同时,中国媒体也开始注重传播策略,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就显示,CCTV Africa在非洲已经不再强调意识形态的宣传,而是通过塑造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所报道的非洲,来构建一种与西方媒体形成竞争的话语体系。

 

第三,展现一个国家的成就、发展与展现其问题一样重要。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推出的用于驻外使领馆节庆、外交酒会等外事活动展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通过800多个画面,阐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多元且共荣的和谐理念,跨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的话题。与以往政府制作的对外宣传片不同,《角度篇》采取了不回避发展问题的方式,例如在介绍中国基层选举的进步时,首先不回避中国存在的问题,接着陈述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在基层民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较全面的事实说话,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成就和精神。20154月,俄罗斯为纪念普京首次就任总统15周年而推出的纪录片《总统》播出,呈现俄罗斯在普京时期所取得的进步,包括车臣问题的解决、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家地位的上升,以及俄罗斯通过在联合国发挥作用来代表多极世界。

 

第四,理解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是置身其间,亲眼所见,打开视野,克服冷战思维。教育交换能够为国家间提供更好的理解,并且更高效地提升外国人对本国的兴趣。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可以赋予年轻人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中国的孔子学院和俄罗斯戈尔恰科夫基金会都通过促进教育和人文交流,以提升国家软实力。2010年成立的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旨在为俄罗斯进行有效公共外交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助,同时为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提供讨论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平台,例如从2011年开始进行的研究项目 “因未来之名的对话”,该项目主要为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代表提供交换意见的平台,来自所有独联体国家的40位代表参加了对话。2014年,除了上述国家外,中国、伊朗、土耳其也派代表与会,影响力日渐扩大。

 

综上,中俄公共外交发展的起步时间接近,在发展阶段、路径、特征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体现出有别于西方路径的东方特色,主要包括概念理解的本土化特征、行为主体的多样化特征和价值倾向的东方特征等方面。

 

三个建议

 

目前,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都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设定更为清晰的目标。清晰的目标能减少不同公共外交行为体之间的误解,提升公共外交的主动性。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对外政策领域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对国家阶段性愿景和总体战略的较明确表述,包括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中国梦等。这有助于协调中国各类公共外交行为主体的行动。不过,关于这些表述的话语内涵仍然有待更加清晰的说明,其国际传播效果亦有待观察,近来中国外交学界关于“外交话语”的系列讨论正围绕此展开。俄罗斯在形式上属于欧洲国家的一部分,但其深层次价值又有与西方社会相冲突的一面,因此较难形成能够同时平衡东西方的外交政策共识,更遑论提炼出较为明确的表述,而战略模糊常常导致公共外交行为体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设置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是俄罗斯公共外交战略亟需的一步。

 

二是善于调用相关的工具。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公共外交更富有效率。在20世纪中期,只有国家才是传播信息的主体,而在当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提供和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成为“自媒体”。因此,如今的时代,要让你的声音被听到很容易,但要使其变成社会的主要观点却很难,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变得十分重要。

 

三是注重公共外交效果评估和反馈。学者阿列克谢•多林斯基( A. Dolinsky)曾提出公共外交的三个主要任务:一是使外国受众了解本国政府和社会的观点,二是得到反馈,三是根据反馈来修正战略。中国和俄罗斯的公共外交目前都比较重视政策工具的使用,却较少注重公共外交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当然,重视反馈并不意味着当我们执行公共外交时仅将外国受众的意见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寻找平衡很重要,不仅要首先考虑本国的需求,也要考虑在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前将国家形象以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

 

斯韦特兰娜•克里沃希日(Svetlana Krivokhizh):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讲师。

陈维: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