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龙兴春:增进互信是中印关系的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龙兴春  阅读:110


 2016年4月18日,正在莫斯科出席中俄印外长会晤的外交部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吉举行会谈。(资料图)


中国外长王毅在新德里参加中印俄三边外长会晤,这是洞朗事件后到访印度的中国最高级别官员。期间,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吉举行了双边会谈,会见了印度总统科温德和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王毅表示,中印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两国之间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斯瓦拉吉和多瓦尔都承认“两国共识远大于分歧”,印方愿与中方一道不断增进战略互信。

 

“互信”一词道出了困扰中印关系众多问题的症结。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较多,经常有政府高官公开声称中国是头号威胁,还担心中国要用武力收回争议领土,甚至怀疑中国暗中支持其东北的分离武装。中国在缅甸、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等地建设港口,被描绘为包围印度的“珍珠链战略”。

 

印度虽然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不允许在印度土地上进行反华活动,但实事上印度一直在向中国打西藏牌,特别是莫迪总理就职仪式邀请了“藏独”组织头目参加,地方政府和一些会社组织一直有支持藏独组织的行为,中国也是心知肚明。加上两国本来就存在的大面积领土争端,导致中印在政治和安全上严重缺乏战略互信。洞朗对峙进一步恶化了中印两国的本来就薄弱互信,特别是中国对印度的信任。出于友好和增进互信,中国政府在动工修路前两次知会印方,印方没有回应,在中方开始修路后印军直接越界进来。印方视中国为敌的态度引起了中国民众和舆论的关注,让中国社会对印度的不信任感空前上升。

 

正如王毅外长指出“有了互信,具体问题就有望在互谅互让基础上予以解决,缺乏互信,个别问题就会不断发酵溢出,侵蚀双边关系大局”。洞朗事件就是最鲜活的案例,因为中国没有军事进攻印度的意图,不存在切断西里古里走廊这个“鸡脖子”的问题,而印度就是认为中国有这样的意图,如果双方有较高的互信,洞朗对峙就不会发生。

 

最近的印度的无人机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飞进中国领空并坠毁,如果是两个互信信任的国家,可能不会进行这样的抵境侦察,就算无人机因故障越境也不是问题,双方私下就处理了,根本不会公开,更不会表达不满。如果互不信任,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缺乏互信,还制约中印经济合作。由于印度视中国为威胁,对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设置了专门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购买中国大型设备时也要加入国安安全评估,这增加了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不确定性,也不利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印度还对中国人入境的签证严加控制和审查,造成中方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很多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很多中国人对印度产生反感情绪。

 

但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如何才能“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不让个别分歧阻碍多数共识?

 

加强高层战略沟通。进入新世纪,中印领导人在国际多边场合上见面的机会增多,双边有部长级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和副部长级的中印战略对话等,其它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之间都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对话机制。当两国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些机制进行沟通,而不能因为矛盾就把沟通机制暂停。今后还可以考虑建立两国领导人年度互访机制。

 

多些“二轨”对话机制。印度有很多研究中国和中印关系的智库和专家,中国从事印度研究的机构和学者也在增多,不少退休外交官也参与其中。“二轨”对话,可以把政府层面不好说,不便说的一些话题进行充分争论讨论,即使不能取得一致,但也可以充分沟通,助化解误解误会。相比中日、中韩,中印间的“二轨”对话相比还比较少,机制化的更少,两国政府应该鼓励智库和专家学者开展更多的“二轨”对话。

 

经济关系是中印关系的重要部分,两国企业家对中印合作的利益和机遇有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对如何与对方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打交道有亲身的经历,有些时候可能比学者的认识更接近真实。媒体是公众舆论的塑造者,要反映真实的中印关系时,除了国际关系专家的观点,还要多多听听两国企业界的声音。

 

接下来要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不管是否取得突破,谈判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表明了双方无意做武力解决争端,有助于促进互信。

 

作者:龙兴春,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7-12-17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