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王义桅、吴昕泽:七十岁的北约面临三对矛盾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0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义桅、吴昕泽  阅读:40

  12月4日,北约峰会在伦敦闭幕。此次峰会发表的《伦敦宣言》,首次提及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宣言将中国定位为“挑战”而非所谓的“威胁”,且将“机遇”一词与之并列,或可说明北约内部对中国存在相对客观和务实的声音。


  在北约峰会召开之前,美国不遗余力地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对全球具有“威胁性”,提醒各成员国在5G建设问题上“安全第一”,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唠叨有毒的谎言,力图煽动北约集体对抗中国。然而,就像废话说多了之后,别人都不乐意听了一样,美国那些有毒的谎言说多了,也并没有变成真理——从“威胁”到“机遇和挑战”,用词的区别,反而折射出其与盟友之间的分歧。


  冷战结束之后,在共同敌人消失的情况下,北约内部发生了变化。在伊拉克战争中,北约便出现过空前的分裂。当前,由于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不满以及欧洲自身防务建设的需求,再加上关于军费问题的争执不休,北约内部裂痕不断。如今的北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美国的北约”与“欧洲的北约”的矛盾。


  一方面,虽然北约并不一定乐于成为美国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但美国因素对北约整体战略和具体决策的影响不可小觑。美国是北约的最大出资方以及军事装备和技术的主要提供者,相当数量的盟军指挥官由美国军官担任。而且由于北约在做决定时采取协商一致原则,因此美国希望北约做的事情不一定能做成,但不让北约做的事情,北约一定做不成。另一方面,北约内部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存在分歧。德国与法国等欧洲国家相对务实,更注重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机遇,因而期待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北约自身也面临着“历史的北约”与“转型的北约”和“短期的北约”与“长期的北约”这两对矛盾。历史上,北约是军事集团性质的联盟,以集体防御为主要目的,是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但冷战结束后,北约便处于不断转型中,如今已是趋向于政治与安全性质、利益范围不断延伸的“全球北约”,以集体防御、危机应对和合作安全为核心任务。同时,北约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也存在差异。短期的北约可能以应对非传统安全为主,但从长期看,北约还是会不断调整,以应对新的形势,为自身的存续寻找出路。


  成立于1949年的北约,今年已70岁了。如今的北约,已不是成立之初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那个北约了。不过,虽然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日前已经表示,北约不会把中国视为敌人,但听其言还须观其行。此番北约峰会在历史上首次将中国相关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说明了北约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视。可以预见,未来北约对中国的关注会越来越多,围绕中国的议题也将增加,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康巳鋆



作者:王义桅,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吴昕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解放军报》,2019-12-08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