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第十七届中韩未来论坛·公共外交分论坛
携手发展共有、共享、共荣的东北亚文明——韩方明主席在“第十七届中韩未来论坛·公共外交分论坛”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韩方明  阅读:1615
    中韩两国山水相依,睦邻而居,可考证的文明交流史可上溯到数千年前。今天,两国朋友共聚一堂,站在东北亚厚重的友好历史上,展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活动。我相信今天的论坛将成为两国交往的又一段佳话。 
    事实上,由于地缘关系,东北亚地区的中韩日三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三国的文化相互借取、彼此渗透,积淀出厚重而又富具特色的东北亚传统文化。怀想当年,海东大儒崔致远负笈洛阳,为官扬州,在中国留下优美的诗篇,也穷毕生之力在半岛传播儒家经典;佛教高僧鉴真舍身求法,历经千辛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而在明清时,韩国高丽纸已是中国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儒学、道教以及佛学,都先后从中国传人韩日,又经韩日影响中国,成为三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根基。
    东北亚的文明相互缠绕、交融共生。三国广泛的交往展现在文化、社会和政治诸多领域,也渗透在道德价值、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三国文化的共同性和相通性,展现在历史遗迹、档案典籍、思维观念、文化传统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东北亚文明既有共同性,也体现着国别区域差异。它是这一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继承发展、互相学习、不断丰富的结果。在历史上,各国互为师生,取长补短,在继承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本土化改造。毋庸置疑,东北亚人民共有、共享、共荣着伟大的东北亚文明体系。
    三国人民共同缔造了数千年的伟大友谊,也共同经历了一百多年惨痛的近现代史。这一切成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携手探索未来和睦道路的宝贵资源。当下各层次、各领域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更要求我们立足深远,从认识“东北亚文明共有、共享、共荣”开始,树立一种超越简单的国别分类、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打破意识形态藩篱的历史、文明观。用一种追求真理的态度,通过对话达到共识,通过理解达到共同发展。
    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大潮,我们还需呼吁各界重视保护东北亚文明多样性、继承与发扬文化传统。当前东北亚地区在经济、领土、历史等问题上尚存分歧,民族主义不断强化,带来三国部分领域的信任危机。因此,我们应在文化上求同存异,摒弃极端的民族主义,通过公共外交加深社会文化交流。让创造者与继承者携手努力,复兴东北亚多元文明。
    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不同的地域共同体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自己的文化,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我们需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要重视以公共外交的方式,推进社会文化交流、携手保护文化多样性。为东北亚的公共外交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如共同保护传统信仰、习俗,增进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等。
    用这样的视野观照中韩两国,我们的友好交往既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也是民间层面的普遍共识。它依托于经济增长、教育合作、文化交流,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态势。中韩两国应当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增进了解,消除误会,求得共识,不断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和领域。通过克服排斥性而扩大相互理解,构筑共同生存的环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如果我们把它放置在对东北亚文化的认知中尤其恰当。我们要“各美其美”,继承和发扬本地区、本国的优秀文化;也要“美人之美”,赞美各国乃至不同地区的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更要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应当不断地强调,认识到东北亚文明“共有、共享、共荣”体的历史现实,将是现在和未来实现地区和睦、持续繁荣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