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50期)
姜飞:浅谈新书的四个特点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姜飞  阅读:1602

浅谈新书的四个特点


姜 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下面我跟各位作者、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阅读新书之后的四个感想。

这本书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视野比较开阔,不单单因为赵部长在实践工作当中的积累,还有里面所涉及到的方面。“公共”,一般来说,与专业外交相对应,它就是非专业的,这就拓展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它还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外交”除了公共外交的含义,书中还涉及到了媒体外交、文化外交,这已经都触及到了当前在传播学领域比较热门的,就是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核心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当前所推行的国际传播的政策以及推行的方式,和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传播的模式和范式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政府主导的,政府出资的,由政府相关的代表人来进行推动的。包括现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国际范围内设立分台和分支,都和当年美国的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路是一样的。但是赵部长所提出来的这种公共外交,实际上就代表了美国从45年到55年,由国际传播思路为主导的外交思路向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两条腿走路的思路转型。

在中国如果说单纯的以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传播的思路继续走下去,不是不可以,我们可能不差钱了,但实际上从效果来说,美国也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主导向推进非政府组织的、民间的,乃至于个体的跨文化传播的范式的转型。这本书中的视野,还有战略层面是一个勿庸置疑的很重要的特点,尤其是战略。像美国人在一战的时候没有一个正式的国际宣传机构,只有一个战时情报委员会。1953年到1999年之间成立了国务院的新闻署。可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历经8年的辩论,1999年国务院新闻署也解体了。可是就在美国欢呼,以为不需要进行国际形象的推广就可以屹立在世界舞台上的时候, 2001年的“9•11”事件发生了。事件发生以后,2003年,过了不到两年,美国政府又再次成立了一个全球传播战略办公室,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战略传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在学理有一定的探索,这让我感觉到这个团队有非常强的资质。比如说对跨文化传播的探讨,我们原先说外交是国际传播范式主导的跨文化传播,但是公共外交是跨文化传播范式主导的国际传播,这本书中已经体现出这种理念了。

同时第九章提到“话语力”,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从力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球体从斜坡滑下来,怎么样能确保在斜坡上不滑到底,它要受各种摩擦力、重力。那么如果你要谈“话语力”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该探讨一下这个话语力都有哪几个力来构成呢?这是下一步我们要探讨的。但是能触及到这个话题,就说明这个团队的一种学术敏感性。

第三个特点,我觉得思考比较前沿。第二章和第三章专门提到了网络外交和全媒体外交。网络外交对于中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很开阔、很新的领域,而且把“全媒体”这么一种立体化的理念也引进来了。

最后一个我想分享的感受,这本书的对策比较务实。在第四章提到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前我们认为中国的产品只要赚了钱就成功了,但实际上“Made in China”以后还要承担一个公共外交的职责。中国的工人在非洲三班倒,以至于西方的媒体配合着本地的媒体说中国工人都是奴隶,因为他们看到的中国人从来都不休息,因为他们看到的中国人都是一个面孔,怎么他们三班倒一直就不休息呢?我们企业的公共外交还是需要从生产到产品上下功夫,像当年的德国人怎么到今天树立了一个强大的、专业的、严谨细致的一种形象,日本人当年怎么样从垃圾产品,就是说廉价、复制的产品变成了现在一个优秀的国家、负责任的国家的产品形象?都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第六章,民族文化外交和区域,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在社区传播已经成了一个来源于政策、学理和实践都非常关心的一个学术话题。政府在中国这个社区,community,现在是特指街道办,实际上街道办和相关机构的实践、公共外交的活动和跨文化传播现在已经成为把中国政府的形象上传到高层或者公共舆论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最后一点,有一个期待。今天在场的以赵部长为代表的这样一个公共外交团队,以及在座各位,今天我看到很多媒体记者,还有活跃在不同领域里的公共外交的学者,其实我有一个期待,赵部长也反复提到,中国公共外交要有中国特色,要有中国骨气、弘扬中国的精神,等等。其实有一句简单的话,不是说我们非要一步一步去学他们的,按照现在的道路,前方的拐弯处不一定是美国,也不一定是我们期待的中国,所以中国的道路是我们要探索的。赵部长现在身份转型为学者,还希望赵部长在学术的领域里像书中的215 页和222页所提到的,能够为我们这个学术团体,以学术的公共外交带领我们一起“玩儿”,一起闯开一个新的领域。因为学术外交在二战以后,通过国际访问学者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在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如果说我们这个学术的外交也能够再次提上重要的议程,并且以赵部长的影响力,我相信公共外交会有一个新的领域。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