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5年 > (总第71期)
龚  婷:加强对外宣传,促进增信释疑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9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龚  婷  阅读:1999

 龚  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在我们在做 “一带一路”和公共外交怎么做的课题,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在愿景行动出来之前,似乎国内大家特别说不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有点像盲人摸象,摸到象的一部分,整个“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如何跟外国人讲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结合一下最近自己的一些研究,谈几点体会。

第一个是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公共外交这样一个领域,因为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密切跟踪了一段时间,包括前两天在四川跟印度人、尼泊尔人开会交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如果去年说“我们不知道中国搞什么”,这个听起来比较合情合理。但是在今年这个时候,当然这可能是一种片面的感受,至少跟我交流的一些国外的人对此了解的其实还不够多。这个愿景可见度的打造需要自身的媒体,尤其是中国自己的英文媒体做更多的工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讲中国故事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要澄清,这些基本概念可能还是我们现阶段我们自己研究圈里,可能我们自己说的时候还比较混乱的东西,比如说很多人喜欢说它是一个战略,但是我建议在英文的表达中应该用与 “倡议”或者“愿景”相对应的英文单词。词听着差不多,但是用出来给人的感觉差别是非常大的,懂行的人一听就听得出来有什么区别。包括邹老师也讲了,现在客观地讲,国外对我们这个东西还是存在误读和疑虑。这中间有客观的原因,但是也有我们自己对外传播的问题,有一些概念我们自己还在混淆,有一些我们主观的原因。国内我们政策圈的讨论中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外进行宣传,增信释疑的过程中可能要有一些基本的共识需要达成。

第三点,做“一带一路”和公共外交的宣传要避免几个倾向。第一个倾向一种所谓“报喜不报忧”的做事方式,就是要客观,不要只看到别的国家对我们点赞的这一面,必须正确面对别人对你存在疑虑、不清楚,甚至是怀疑的、阻挠的声音,只有把这些搞清楚了,才能有利于下一步进一步思考、实施重大的计划。

第二个倾向,现在讲“一带一路”故事中,我们特别喜欢相对比较自我为中心,中国要怎么样,把中国梦和世界梦对接,改革开放37年之后,中国能够对外提供什么,其实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其实更多的要看到欧亚大陆上不同的国家,包括周边的机构对于欧亚大陆的发展都曾经提出过不同的倡议、思考,甚至是计划,这里我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这种“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开放性的倡议,不是封闭的,也不是中国要提出“一带一路”要取代或者是挤压别的国家提出的倡议,这个问题影射到我们做相关的公共外交工作当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第三个倾向,现在国际舆论,尤其是亚投行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国际舆论担心中国搞“一带一路”、亚投行,是要把美国排挤出欧亚大陆的去美国化秩序的行动,实际上这在战略上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看法。但是我观察到,至少在亚投行前后,咱们很多自己的媒体就发一些评论,特别喜欢用一种奚落美国的语气去说这件事情。当然,每家媒体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一种论调外溢出来会起到负面的作用。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