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3
2月28日国际先驱导报:柯银斌:“国家形象就是你我的相册”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3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黄莹莹  阅读:1344

 原载于:《国际先驱导报》,2月28日

“中国在国际民众眼中神秘而富有魅力,中国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2月21日,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共同完成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在北京正式发布。

该调查选取了不同地理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七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英国和美国,以及金砖国家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样本共计3017人。

报告认为,中国国家形象整体趋于稳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象获多数受访民众认可。海外民众最熟悉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但对中国的政治缺乏了解。超半数外国人乐于和中国人交往,其中中国青年人获普遍认可。报告还指出,海外民众对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乐观程度超过中国本国,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比发达国家要高。

报告在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调查中国的国际形象究竟有何意义?这些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科学性?调查结果是否客观、准确地反应了现实情况?……带着这些疑问,《国际先驱导报》专访了该报告的参与方之一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

先搞清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做这份调查报告的初衷是什么?

柯银斌: 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做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的。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对外树立一个良好的外交形象。想做好公共外交,就必须要知道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外国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外国有一些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自己没有。中国在外国民众眼中的形象如何,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至关重要,如果连外国人怎么看中国都不知道,就无法搞好公共外交。

切实推动中国公共外交,我们至少需要做两项工作。第一,调查海外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起点;第二,我们应该设计出未来中国在海外民众中的国家形象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的目标。推动公共外交,要从起点到目标,通过多种项目和活动的设计,把我们目前这种形象的现状改造成我们的目标。但是目前这两个都没有。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联合华通明略调查公司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做了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调查。

Q:这份报告想要提供什么样的建议?

A:一份调查报告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据报告,提供科学的数据;第二个层次是分析报告,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同时还要与其他同类型的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整理;第三个层次是对策报告,即建议有关部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方法。

我们的这份报告目前仍处于第一层次,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意见,而是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来提供一个数据,即7个国家对中国国家形象看法的事实表述。下一步,我们会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深入讨论通过数据显现出的问题,包括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受众对中国的看法有差异、为什么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政治的看法有差距、为什么海外民众对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更为乐观等。最后,才会提出一套解决问题意见。

城市形象也可以“超脱出来”

Q:报告中提到,海外民众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认可度较高。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A: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经济比较认可、感兴趣,表明中国未来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外国人认识中国,都是因为中国的产品。下一步,中国需要加强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能力的培训。目前中国跨国企业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中国员工在海外的言行,都反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并没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它并没有将自己的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跨国公司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发挥其承载国家形象的作用。

在文化方面的认可度比较高,与这么多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努力分不开。有些人认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猎奇心理,中国文化对外国人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吸引力。我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一种文化具有吸引力的第一步,就是使人产生猎奇心理,吸引人来以后才能是将人留住,让人有进一步了解的想法。比如孔子学院,刚开始只是语言教学,而后开展文化传播。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孔子学院的确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Q:报告里提到一个细节:俄罗斯人对哈尔滨,印度人、巴西人对新疆,南非人对广州,英国人对西安,美国人对南京分别有旅游偏爱。这说明中国城市或地方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A:国家形象就像是一本相册,地方形象、企业形象、组织形象,甚至是个人形象,就是这本相册里的照片。不同国家的人,对不同的城市感兴趣,告诉我们中国要展开城市外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某个城市最感兴趣的国家为重点来展开,这样效果会比较好。把一个城市的形象做好了,那么跟这个城市有密切交往的外国人,通过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好感,爱屋及乌,推而广之,形成对中国的好感。反之亦然。

目前上海在推广国际形象时,有从中国形象超脱出来的趋势。比如我们提到纽约、巴黎,很少会说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因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可以从国家的框架中独立出来,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我认为上海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一件积极、创新、值得肯定的事。

2014年的问卷将聚焦四个形象

Q:有些人对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存疑。

A:拿体育比赛来打个比方。在目前这个规则下,也许是你赢了我输了,但是换一个规则,可能就是我赢了你输了。任何一个结论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报告只是对这7个国家的调查结果,并不代表全世界民众的看法;如果你换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对象,得出的可能会是另外的结论。

Q:调查样本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A:这份调查的样本分布在7个国家,总数3000多份。样本根据抽样调查研究方法来进行选择,考虑到了7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情况,与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是同构的。我们联合全球知名的调查公司来做这项调查,靠它的品牌和信赖度来保证这个调查方法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调查多少样本取决于经费,选择哪些国家则取决于调查公司在全球的调查网络的实力。样本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按我们的设想,每个国家的样本在1000多份的话可能更好,但是这就要求更高的成本。

Q:未来的调查内容会做哪些方面调整?

A:今年的调查问题在去年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些调整。去年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国家的总体形象和国民形象,今年细化到了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

但是问卷的题目还没有定型,下一步还会做出修改和完善。习近平主席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划分为四个形象,分别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在这四个形象之下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否能得到外国民众的认可,我们需要调查。我们可能会以此为框架来设计2014年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的问卷。

Q:要提升和改善国家形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认为中国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哪些方面可以引以为鉴?

A:公共外交的方式有多种,没有一定之规。一是政府自己做;二是政府明确授权民间机构做;三是暗地支持民间机构去做,这是美国人喜欢干的事;四是民间自己去做。这四种形式都可以有。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一个各行各业参与公共外交的规程和标准,告诉民间机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该怎么做。在这个框架内,民间机构可以自由去发挥。在我看来,在公共外交中,中国政府应该少做点事,让社会、NGO、大学、企业、媒体等各种各样参与国际交流的民间机构来做,对它们的限制少一点,审批手续简单一点。在这方面,政府少做一点,效果反而可能会更好。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