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1年 > 第4期
学界连线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1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编辑与出版事务部  阅读:1879


“公共外交:中国、美国与非洲局势”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1年3月29日,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与察哈尔学会共同举办的“公共外交:中国、美国与非洲局势”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行。会议分为四个专题,分别是美国公共外交的挑战与机遇、网络革命与中国公共外交、非洲局势与公共外交、非洲局势与中国对策。来自中国、美国的多位政府、智库、学者和媒体代表就中美两国的公共外交、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的影响、非洲局势与中国公共外交的作用等议题展开了发言与讨论。

  出席此次公共外交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包括美国白宫前副新闻秘书戈登·约翰德罗(Gordon·Johndroe)、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参赞胡兆明先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韩召颖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万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周庆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志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非洲研究中心李安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贺文萍、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刘贞晔、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祖贵、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胜军及外交学院公共外交教研室陈雪飞等。研讨会分别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先生,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副主任赵可金,与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柯银斌主持。

  在上午的讨论中,中美双方围绕两国的公共外交展开发言与讨论。戈登就美国公共外交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公共外交的关键在于“影响力”,即一国政府对他国国民的影响,一国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争取他国国民对本国形成积极或中立的印象,而对其他国家形成负面或中立的印象。约翰德罗认为传统的公共外交手段包括外交部门与媒体的日常事务沟通、提供给外国的发展援助、电视广播节目、国际性学术交流等。“9·11”事件后,美国的公共外交重点有所调整,更加注重针对阿拉伯世界与穆斯林国家展开公共外交,方式包括使用电视宣传片、发起针对中学生的国际留学项目以及英语培训项目、全天24小时的新闻跟踪等。最后,约翰德罗认为区别于公共事务集中处理外交事件的临时性,公共外交应该是一种着眼于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随后,中国外交部胡兆明参赞发言阐述了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当前的公共外交包括向外国解释中国的情况以及向国内民众阐释我国的外交政策两部分。其中,后者所占比重稍大。虽然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仍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成现为“四多四少”的特征:中国公共外交对内工作多而对外工作少;政府主导多而民间参与少;被动应对多而主动筹划少,依靠传统媒体多而运用新媒体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胡参赞认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需要塑造客观友善的外部环境,夯实平和理性的民意基础,明确内政与外交的界限,加强外交工作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完善分工协调的运作机制。胡兆明参赞的发言提供了公共外交的“中国版”,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在下午的讨论中,李安山、贺文萍、高祖贵等国内多名非洲问题及中东问题专家、公共外交领域的学者就当前的非洲及中东局势、近来中非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学界在非洲以及中东问题上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学界往往被动应对各种存在于中国外交中的相关问题,而很少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外交在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投入不够,而且投入往往过多偏重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缺少在政治影响力与外交战略方面的考虑,公共外交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仍然很大。在公共外交的定位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公共外交不能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公共外交应该成为官方外交的支柱与基础;另一些学者认为公共外交仍然应作为辅助官方外交的工具而存在。在公共外交的主体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各国社会越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某些民众与政府不断分化的背景下,完全由一国政府主导并实施的公共外交并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公民社会完全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作为组织者与管理者的政府并不能代替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实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在中东局势问题上,多位专家认为此次中东动荡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此次动荡体现出世界格局或将发生重大调整,由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地区动荡将有可能结束后冷战时代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国际格局,也体现出西方国家在联合行动方面分歧的增加,以及美国全球领导能力的下降。最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面前,中国的公共外交迫切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发挥好公共外交的工具性作用。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东北非地区的剧变是世界大变革的一面镜子,通过研究非洲局势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发展的内在趋势。此次利比亚战争很可能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分水岭,后冷战格局有可能被打破,世界向着“双层化”方向发展,全球社会抗议体系与全球权威体系之间的矛盾成为未来世界政治的基本矛盾,公共外交就是一个国家应对这一转型的战略规划,中国需要抓住机遇,抓紧制定自己的公共外交战略。

  此次研讨会主题丰富,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围绕公共外交、非洲局势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气氛活跃、成果颇丰。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