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1年 > 第5期
环球视野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1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编辑与出版事务部  阅读:2353


文化外交:中国注重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中国具有古老文明,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张骞出使,玄奘求法,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文化外交这个概念的产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往从原来的低政治(low-politics)范畴到全球化背景下成为高政治(high-politics)范畴转变。
  文化外交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它与一般的文化交往不同之处,在于它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其政治目的。外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首要的是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从这一点来说,文化外交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其次是将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往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外交途径促进文化交流,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发展战略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文化外交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2004年才被提到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同样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清楚地勾勒出了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内复兴中国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在文化全球化条件下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的前提,是对外推动文化外交的基础。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扶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和创新。国家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以及政府支持成立以研究儒学思想,继承儒学精华,发扬儒学精神,以促进人类之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繁荣为宗旨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尤其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复兴。
  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发展,离不开吸收人类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在这方面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民族的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市场上俯拾皆是的西方文化商品,颇受欢迎西洋音乐,持续升温学习外语热,以及意大利歌剧、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俄罗斯芭蕾舞和大马戏、德国交响乐、法国画展……西方文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果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国内文化的保护和复兴为对外推动文化外交的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传统,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显示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如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应该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而不排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冷战结束后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在多边外交中一个重要主张之一。
  从国家外交大局出发,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文化外交最直接的渠道和手段。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对外文化交流,是近年来文化外交的亮点。至2007年为止中国与世界123个国家签有有效期5年的文化合作协定,签署了43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世界数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联系,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图书、博物馆、广播、卫生、教育、工、青、妇等诸多方面。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文化交流项目有1200多起,22000多人次。通过与不同的国家协议举办互惠的“文化节”“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等活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增加了中国人民和其它国家人民对相互文化的了解,成为巩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友谊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语言,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都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中小学增设汉语课也成了新的趋势。中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目前已经达到330多所。作为国家级汉语水平认证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至2004年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城市设立了考点,在国内30个城市设立了52个考点,参加考试的人数累计37万人次。
  通过建立孔子学院等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的有效途径。2004年11月,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开始,到2008年,中国已经支持在全世界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2008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注册学员13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140多万人参加。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150多个学校和机构目前已经提出申请设立孔子学院。通过这些孔子学院,更多的人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把奥运会看作是中国了解世界和对外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提出,“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举办多个奥林匹克文化节,通过举行展览、论坛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加深中国人民对奥运文化的了解。在奥运火炬穿越5大洲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举世注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奥运期间的各项文化活动,世界都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奥运精神随之注入中国文化。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又一平台。冷战结束后,中国增加了与国际展览局的联系,并于1993年5月成为国际展览局第46个成员国。在连续参加七次世博会后,中国于1999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博览局框架内的专业性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2年中国获得在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资格,其中的主题之一就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相信历史半年的世界博览会,展示中国的,吸收、了解好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优秀内容,通过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和谐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间交流,通过政策法规杠杆等,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作走向世界,通过“长流水、不断线”的文化外交,增加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增加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了解,稳定、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到争取人心,促进尚未与我建交国家的关系,以民促官。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张清敏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